缩略图

积极心理学导向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重构与实践探索

作者

郝秉露

延边大学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问题导向”的局限性,课程设置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过度聚焦负面情绪与问题行为,忽视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聚焦个体潜能与积极特质的理论视角,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它强调通过挖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等积极资源,引导其建立积极自我认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适应力。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现状分析、问题归因入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构、内容创新与实施路径,旨在构建系统化的积极心理培育体系,为中学生终身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问题分析

1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

1.1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

1.1.1 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和碎片化问题。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课程内容往往较为简单,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此外,课程设置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

1.1.2 课程内容的局限性: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集中在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识别等方面,缺乏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等。这种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缺乏积极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1.1.3 课程实施的不足:

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1.2 教学方法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2.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现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均衡,部分学校虽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但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方法传统且缺乏创新与互动的问题,如“说教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感和主动性,且课程实施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教学效果不佳。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教学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通过游戏、情境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建立积极人际关系、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需注重与学生沟通,建立信任关系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2.2 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构成与专业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一是教师数量不足,专业背景不一,部分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导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二是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教师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2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问题归因

2.1 缺乏对积极心理资源的挖掘:

许多学校和教师未能重视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特质,如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等,而是过度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和问题行为。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优于堵塞”理念未被广泛采纳:

积极心理学强调“疏导优于堵塞”,即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然而,当前许多学校仍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缺乏对积极心理资源的引导。

2.3 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视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未能形成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设计

目标是课程体系的方向指引,能明确核心、避免盲目性,契合学生成长需求,关联积极心理学理念落地,决定潜能挖掘与心理品质塑造方式。实践中,教师需通过问卷、访谈等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态如初一适应、初二学业压力、初三中考焦虑,再依积极心理学理论制定具象目标:初一培养自我效能感与适应力(如独立制定学习计划);初二提升人际交往与情绪管理能力(如掌握沟通技巧);初三强化压力应对与坚毅品质(如保持稳定心态)。这些目标需融入育人蓝图,与学业、品德等协同,助力学生形成积极自我认知、应对挑战、建立良好关系、保持乐观,为终身发展奠基。

2 教学内容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所得。在积极心理学导向下,内容重构需挖掘积极心理元素。 一方面,从情绪管理入手:开展情绪识别工作坊,借多媒体、角色扮演助学生识别情绪;设计自然体验、艺术创作等活动激发积极情绪;开设技能训练课,教授认知重评等技巧,通过案例分析等让学生熟练运用。另一方面,基于性格优势理论:设计自我探索课程,用测评工具帮学生了解自身优势,通过写成长故事等深化认知;开展榜样分享活动,激励学生培养积极人格;设置团队项目、志愿服务等任务,锻炼责任心等品质。

3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是联结课程内容与学习成效的关键。积极心理学语境下的创新教学法,旨在打破传统,营造鲜活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参与,促进积极心理体验内化,提升课程魅力与实效。 教师可构建拟真心理体验情境,如挫折应对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安全空间沉浸式体验并习得应对智慧;打造成功体验工作坊,通过设计合适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与自信。 此外,借助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载体,如开设心理绘画解析课程、组织音乐疗愈工作坊、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引导学生抒发情感与成长感悟。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中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路径

1 教育理念的转变:从“问题导向”到“发展导向”

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潜能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非仅仅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问题导向”转向“发展导向”,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挑战,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课程体系的构建:融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构建“学科—活动—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多维化,注重生活化,强调正向引导和过程性评价。例如,可以通过开设“幸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围绕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和积极成就六个维度,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问候心灵”系列课程,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并构建生涯指导体系,提升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3 教学方式的创新:以体验和互动为主

积极心理学强调通过体验和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生成与内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反思。例如,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实践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我、培养积极情感、建立积极关系等。同时,教师应注重“以体验激发情意”,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积极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参考文献

1. 安丽杰 .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J]. 家长,2024(5):108-110.

2. 周丽 .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探讨 [J]. 高考,2024(1):161-163.

3. 曹瑞 , 孙红梅 . PERMA——塞利格曼的幸福感理论新框架 [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 2014, (02): 10-12.

4. 胡楠. 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 2021, (15): 130-131.

作者简介:郝秉露(1999—),女,汉族,籍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学历:硕士在读,单位:,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