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艺术歌曲《红绣鞋·欢情》的艺术分析探究

作者

刘思茹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1 创作背景

《红绣鞋·欢情》是元代散曲家贯云石创作的一首小令,高为杰作曲。小令是元代散曲中的一类体裁,曲词短小精悍,通常不超过58 字。该歌曲以女子的视角描绘了青年男女半夜幽会后依依不舍的情景,将少女初恋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贯云石是元代著名词人、散曲名家。贯云石出生于少数民族,但自小出生于中原,因此他的创作兼具了多民族的文化所长,将北地的豪爽直率的气质和中原地区的清新婉转结合在一起。元代初期,当时科举这一官员远拔制度被废除,许多渴望入仕的知识分子入仕无门,于是变转向于为艺伎创作演出的作品(曲艺、音乐、表演等 ) 撰写,并以此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新途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楼楚馆中理解、接触到大量的情爱作品和现实素材,因此丰富了他们的情绪感受,创作出大量广为传唱的爱情题材作品。再加上元代市民化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文学、艺术界创作理念的生活化,使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绣鞋·欢情》这一作品的词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

高为杰,现代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在多校任职。主要代表作品有:交响叙事曲《草地往事》、民族管弦乐《蜀宫夜宴》、舞剧音乐《原野》等。他的创作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相融合,将功能和声与戏曲独特的咬字行腔办法结合创作,使作品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表现力。在支声技法上,高为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模式,将综合织体与他自己的独创技法相结合,使其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在声乐作品创作方面,多从古典诗词和戏曲中汲取创作灵感,强调作品的文化归属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多体现出“崇古尚淡”的美学理念。

2 曲式分析

艺术歌曲《红绣鞋·欢情》的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由引子、A 乐段和B 乐段三部分组成。调式为F 宫民族五声调式,节拍为4/4 拍。

歌曲的引子部分采用十六分音符节奏,配合高声部的下行旋律,为歌曲奠定了忧郁、柔美的情感基调,并且营造出静谧的环境。A 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方整结构。第一个乐句的伴奏运用了主和弦,明确了作品的调式调性,前两个乐句和后两个乐句在旋律和节奏上并无特别明显的变化,作曲家采用了同头换尾的作曲手法。旋律的进行以大二度和小三度的级进为主,以抒情的情绪为主,为下一乐段的演唱情绪做铺垫。B 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采用非方整型结构,三个乐句的小节数数量相等。B 乐段与A 乐段的演唱音区相比较高,通过附点音符的连续使用表现出女主人公激动、煎熬的心理状态。最后一个乐句运用了许多音乐符号,比如:渐慢(rit)记号、装饰音记号、自由延长记号等,突出主人公依依不舍、可恨时间太短的留恋之情。B 乐段的伴奏部分采用三十二分音符节奏进行跑动,从侧面也能够体现出时间流逝之快,也能起到推动演唱者情绪的作用。、

该作品除了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外,更为精妙的是和声色彩的运用。作曲家通过柱式和弦加和弦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突出了作品的民族色彩,也为情绪的铺垫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比如引子部分的第一个和弦,通过纯五度的排列方法运用大三和弦加六度音程,突出了作品的民族色彩,也明确了作品的调式调性。进入B 乐段更是持续使用这一手法,利用大三和弦加六度音程出现的大二度音程制造紧张感,突出主人公焦急、忧愁和不舍的情感。

3 演唱分析

《红绣鞋·欢情》这首作品的歌词浅显易懂,但却是比较婉约含蓄的,未直白表现出女子的不舍,却能叫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的见到了那位不舍与情郎分别的女子。该作品细腻地描绘出一对青年男女在月下相处的温馨场景,到最后月落西下依依分别的情绪变化。歌曲“挨着靠着云窗同坐”,描绘出一幅一对恋人依偎亲密的幸福画面,随后又进入到“看着笑着月枕双歌”的热烈场景,表现出二人闲话畅聊的热闹场面。通过“听着数着愁着怕着四更过,四更过夜如梭”的叙述,伴随着更鼓声声,计算着时间的流逝,透露出对时光飞逝的忧虑以及即将与恋人分别的不舍。生动刻画出一位情感真挚、温柔婉约的少女形象,将两人之间的温柔爱意和展现缠绵展现的得淋漓尽致。

《红绣鞋·欢情》是一首速度较慢的抒情歌曲,因此这首作品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较高。在演唱时每个乐句都应该演唱的连贯、流畅、柔和,运用小腹和腰部的力量去控制气息均匀的释放,乐句与乐句之间也应当换气迅速。歌曲的前两个乐句“挨着靠着……双歌”,在演唱之前要确保口腔内部是“打开”的状态,软腭抬起,咬字的位置在齿前进行发音,用气息包裹声音送出。演唱这句歌词时应当保持喜悦、叙述的情感进行演唱。肢体动作可以做成抚摸胸前头发的模样,贴合主人公含羞带怯的女子形象。后两个乐句“听着数着……情未足”,在演唱时需要注意强调动词的演唱,能够增加旋律的流动性,情绪上较前两个乐句更为激动,为B 乐段的演唱做铺垫。演唱时还需注意演唱的流畅与连贯,不能在字与字之间断开。

B 乐段的演唱音区较高,需要演唱者做到喉咙放松,声音位置集中统一。“四更过,情未足”这一句中,关于“更”这一字的读音有两个唱法,有人唱“geng”,有人唱“jing”,笔者认为现代词典中删去了“jing”这一读音,但为了贴合作品的原词和情景还是读作“jing”字比较好。这一乐句谱面上标注了许多连音线,但是旋律中却连续的使用附点音符的节奏,笔者认为演唱这一乐句时第一个附点节奏应该断开,但要做到声断气不断的进行演唱。第二个乐句“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音区由高音区下降为中音区,此时乐句情绪回落,更像是主人公低低的叹息。在演唱时,胸声的比例要增加一些,可以使语气、情绪更加低落、真切。最后一个乐句“天哪,天哪,更闰一更妨什么”,这句出现了八度的音程跨度,情绪达到高潮,像是女子充满叹息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参考文献

1. 曾紫帆. 艺术歌曲《红绣鞋·欢情》的情感意蕴与演唱研究[D].泉州师范学院 , 2025.2. 郑雪梅. 高为杰《元曲小唱(三首)》演唱探究[D]. 河南大学,2023.000348.3. 魏佳瑜 . 高为杰套曲《元曲小唱(三首)》艺术特点及演唱研究 [D]. 河北师范大学 , 2023. 001159.4. 于兰英 , 唐姝婷 . 元曲小唱中《红绣鞋·欢情》的词曲情感表达及演唱分析 [J]. 牡丹 , 2023, (02): 73-75.5. 吕晶晶 . 声乐套曲《元曲小唱(三首)》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D]. 河南大学 , 2021. 00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