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路径研究
付玲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辽宁庄河 116400
一、民俗文化与城市名片的关系
民俗文化与城市名片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民俗文化起到了丰富城市名片内涵的作用,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包含了了一个城市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元素能够为城市名片增添独特的文化魅力。其次,民俗文化可彰显每座城市的特色。每个城市的民俗文化都具有独特性,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不同城市的民俗文化差异使得城市名片具有鲜明的个性。如哈尔滨的冰雪节等民俗活动,成为了哈尔滨城市名片的重要标识,体现了其作为冰雪旅游城市的特色。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代表着天津这座城市的饮食特色,是天津饮食文化的典型符号,吸引着八方来客;作为中国民间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柳青年画,展现着天津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在古文化街,杨柳青年画商家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吸引点,成为了天津这座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但另一方面城市名片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民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之一。首先城市名片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城市名片的打造过程中,会对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挖掘,这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其次,城市名片的打造推动民俗文化传播。城市名片具有广泛的传播性,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城市的民俗文化。精心策划和组织的城市名片活动,如城市旅游宣传、文化展示等,可以将城市的民俗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城市的民俗文化魅力;通过城市名片的传播,民俗文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民俗资源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是打造城市名片的基础。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手工艺、民间文艺等。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梳理和保护,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文物征集等方式,全面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源。同时,应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和解读,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为城市名片的打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要成功挖掘民俗资源,首先要明确挖掘目标。包括确定挖掘的地域范围、资源类型以及目标受众等。例如,可以聚焦于某个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或民俗风情等资源。其次,应深入调研与分析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方志、民俗资料等,了解目标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名人故事、传说逸事等相关信息。第三,加强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调研。对目标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特色、价值及开发潜力,将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经济中。同时,也要关注当地的旅游设施、交通条件、接待能力等基础设施情况,保证民俗文化加持下旅游业的顺利发展。
(二)创新民俗文化表现形式
创新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是提升城市名片吸引力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可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在保持民俗文化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和升级。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或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参与范围。同时,还可以将民俗文化与时尚元素、创意产业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尚感和创意性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创新实践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典型案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过程中,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历史意蕴、人文精神、民俗风情等作为宣传重点。学院通过制作短视频、长视频、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向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投放,成功地将无锡的民俗文化推向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种创新性的宣传方式不仅提升了无锡的知名度,还增强了受众群体对无锡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三)强化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
强化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是扩大城市名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民俗文化传播方式,加大其传播力度。可以通过开发城市文化 APP、制作城市形象宣传片、开展线上文化互动活动等方式,将城市的民俗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广大网友。也可以从娃娃抓起,在当地的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地方特色课程,讲解民俗文化,助力文化的深植根性。除此之外,城市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的文化墙上都可进行民俗文化的展示推广。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媒体、文化机构合作,将城市的民俗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广西当地政府在加强民俗文化传播力度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例如,利用 3D 技术对岩画、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等民俗文化实物进行高精度扫描,通过信息采集、图像处理、三维重建等方式实现数字化保存。此外,还采用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节庆场景转化为体验产品,使传统民俗“活”起来。同时,通过新媒体传播,如数字博物馆和社交媒体,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广西民俗文化。
(四)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方向。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依托本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可以通过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线路、建设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方式,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链条。同时,还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如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通过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旅游收入及城市的知名度,还能够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延吉政府将民俗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经济中,打造特色旅游业体系的方法值得借鉴。聚焦旅游市场新形势,延吉市着眼旅游人群向年轻化过渡现状,全面迎合青年客群的特征喜好,以打造年轻化城市为总目标,制定出台《延吉市青年延吉城市发展实施方案》,推出一系列住宿、餐饮、门票、公交等优惠活动,吸引众多年轻人集聚延吉。借助网红经济新模式,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种草效应进一步催生了年轻人崇尚个性、注重体验的旅游新趋势。在中国朝鲜族民俗园里当一天公主,在延大网红弹幕墙前手持一杯印有延吉logo 的咖啡拍一张照片都成为一种新时尚,网红效应让延吉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
(五)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打造城市名片的基础保障。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因此,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民俗文化保护区、设立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还应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通过资金补贴、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将会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地方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民间团体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团体通常以科学严谨、细致全面的发展规划与建设工作为指引框架,为城市旅游文化名片的打造提供专业性的细节填充。他们能够为城市旅游资源的整体化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城市旅游资源的专业化保护等提供具体可行的专业指引,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城市旅游文化名片打造的有力助推。各地非遗协会注重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致力于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传承技艺的平台,促进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例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未来将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也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三、 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的前提。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依据自身的民俗文化资源,确立明确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与城市名片构建目标。并进一步统筹设定系统性规划体系,形成以地方文旅部门为主,城建、发展、市场监管等为辅的项目建设管理格局。通过科学严密的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民俗文化的发展,如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同时,还应加大对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中来。
(三)提升城市故事讲述水平
提升城市故事讲述水平是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和民俗传说,通过打造线性时间轴、配置对应的城市景点游览场景组合等方式,为游客展现清晰、丰富的文化脉络。同时,还可以通过创设民俗文化一条街、提供互动式角色扮演游览项目等方式,增强游客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喜爱。如在大连市文旅局自 2016 年以来,每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通过
打造品牌活动提升故事讲述水平。如,打造皮影戏进校园、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吹咔乐进社区、传承人大讲堂等品牌活动,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同时,利用“我们的节日”活动,在景区、商场、步行街开展非遗购物节直播、非遗市集、文旅活动,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开展非遗产品售卖、沉浸式体验等,提升城市故事讲述水平。
(四)鼓励社会公众参与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是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门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市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偏好。人人参与民俗文化传播首先可从家庭传承开始。家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长辈可以向晚辈讲述家族的传统习俗、故事等,让民俗文化在家庭中得以延续。例如,在春节期间,长辈可以教晚辈写春联、包饺子,传承春节的传统习俗。另外学校是人人参与民俗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学校应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将民俗文化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比如,可以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举办民俗文化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民俗文化活动等。最后社区也可以组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传统游戏等,让居民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社区还可以建立民俗文化传承基地,为居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市民的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城市名片更加深人心。
(五)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是民俗文化助力城市名片打造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与城市周边地区、国内其他城市以及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同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艺术展览、学术论坛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开展文化合作项目等方式,推动城市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语
民俗文化反映了特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每个城市的民俗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基础。民俗文化传承与城市名片打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张好的城市名片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丰富的民俗文化也同样可以助力城市名片走出去,提升城市本身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因此如何利用各地的独特民俗文化打造各地独特的城市名片有着深远的意义,值得每一位想要将家乡名片打出去的人认真思考与长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傅安辉 . 乡村民俗文化的城市嵌入及其意义——黔东南侗族地区的个案研究[J]. 凯里学院学报 ,2025,43(02):40-49.
[2] 刘翔 , 李莉 . 乡村振兴下乡村民俗文化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实践理路探赜 [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5,39(04):17-23.
[3] 任 晨 阳 . 马 街 书 会 民 俗 文 化 传 承 的 路 径 研 究 [J]. 文 物 鉴 定 与 鉴赏 ,2025,(14):152-155.
作者简介:付玲 (1983.12),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副教授,硕士学位,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5 年度辽宁省大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大连推进首发经济,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研究”研究项目《传统民俗文化助力庄河城市名片打造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 2025dlskzd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