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非遗传承到文化共创 : 文旅融合如何激活群众文化内生动力

作者

尼珍

西藏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文旅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贡嘎县 850700

引言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非遗正面临着生存空间缩小、传承效果不佳等挑战。与此同时,群众文化工作作为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正以多元化实践重塑文化生态。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的融合,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传承,更是推动文化惠民工作开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必然选择。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文化传承的平衡难题

一方面,传统非遗传承模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以手工造纸技艺为例,其漫长的培养周期,使年轻传承人日渐稀缺。另一方面,如果片面追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互动,而忽视了对非遗核心文化价值的保护,会使非遗失去传承的意义。因此,在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保持非遗的传统特色和文化价值,又能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1.2 非遗资源转化不足,群众参与门槛高

部分地区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停留在“展示型”层面(如博物馆陈列非遗展品),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或非遗体验项目设计复杂(如传统木雕需长期学习才能上手),群众难以快速参与,导致参与热情受挫,无法形成持续动力。

1.3 利益联结机制缺失,群众积极性不足

群众参与文旅融合中的非遗传承与文化共创,往往缺乏明确的利益回报。例如,村民参与民俗表演仅获得少量补贴,其创新的文创产品难以通过正规渠道销售,无法将“文化劳动”转化为“经济收益”;长期缺乏利益激励,导致群众参与的主动性逐渐下降。

2 非遗传承视角下文旅融合激活群众文化内生动力的策略

2.1 降低参与门槛:开发“轻量化”非遗文旅体验项目

(1)“微体验”项目设计:将复杂的非遗技艺拆解为“短时间、易操作”的体验环节。例如,传统剪纸技艺需掌握复杂纹样设计,可开发“生肖剪纸微体验”,提供预制轮廓模板,群众只需完成简单裁剪即可制成作品;传统陶艺制作可简化为“手绘陶杯”体验,无需学习拉坯技艺,仅通过彩绘表达创意,降低参与难度。(2)“生活化”场景融入:将非遗体验与群众日常生活场景结合,让参与更具便利性。例如,在社区文旅服务中心设置“非遗体验角”,提供刺绣、编织等简易工具,群众可利用闲暇时间随时参与;在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设置“非遗小课堂”,开展“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等民俗体验活动,让群众在生活中感受非遗魅力,激发参与动力。

2.2 坚持融合创新,激发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依托大数据和金融中心的优势,观山湖区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蝶变。“文化 + 科技”,数字赋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大数据核心区,观山湖区利用 VR 和 AR 等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化建档和沉浸式开发。例如,观山湖区政府与多彩新媒体集团在百花湖畔共建“小兰山数字生态产业村落”,将数字技术与古朴村落、民族文化深度结合。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文创产品创新。直播带货等新媒体手段打破地域限制,让科技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桥梁。“文化 + 创意”,推动非遗变身时尚潮流。鼓励设计师与文化传承人合作,研发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美感的文创产品。培育出“瑞银鸟”“五彩黔艺”等龙头企业,将苗绣、布依土布等元素进行现代化设计,应用于日用品和高端礼品,成功进入年轻人消费市场。“瑞银鸟”的银饰海外旗舰店目前已落户马来西亚吉隆坡,成为贵州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名片。

2.3 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一方面,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包括资助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扶持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等;还要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提供经费支持,如举办非遗主题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活动。同时,有关部门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影响力和实际需求,给予差异化财政补贴,对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融合项目应加大补贴力度,以激励更多创新实践。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支持非遗场馆的建设和运营,为非遗的展示和传承提供良好的场所。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其中。企业可以通过赞助非遗活动、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产品等方式,实现企业与非遗传承的互利共赢。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非遗保护的认知度,通过建立捐赠激励机制,如对捐赠者给予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群众进行捐赠,从而为非遗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多元化资金来源。

2.4 强化专业支撑:搭建“指导 + 培训”服务体系

为群众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其文化创新能力,是保障内生动力持续的重要支撑:(1)“专家 + 传承人”双指导机制: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创意专家、文旅运营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定期开展培训与辅导。例如,非遗传承人传授核心技艺(如刺绣针法、陶艺拉坯技巧);文创专家指导群众进行非遗元素创新(如将剪纸图案转化为文创设计);文旅专家讲解文旅产品市场需求,帮助群众优化创作方向。(2)“线上 + 线下”培训平台:搭建线上培训平台(如短视频课程、直播教学),方便群众随时学习非遗技艺与文创知识;同时在社区、乡镇设立线下培训基地,开展“手把手”实操教学。例如,某省开设“非遗文创云课堂”,每周邀请专家直播讲解“非遗文创设计技巧”;线下在 20 个乡镇设立“非遗培训站”,传承人每月驻站教学,解决群众“学不会、用不上”的问题。

2.5 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推广工作

在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利用各类平台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可通过创建非遗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线上平台,系统展示非遗文物、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参观和学习。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故宫”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故宫的建筑、文物、历史文化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其中包括许多与非遗相关的内容,如传统宫廷技艺、戏曲表演等。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访问“数字故宫”网站,随时随地领略故宫非遗的魅力。

结语

从非遗传承到文化共创,文旅融合为激活群众文化内生动力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开发“轻量化”非遗体验项目、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在地化”体验场景、强化专业支撑,能够让群众在参与文旅融合与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共创”的转变,增强文化认同与创造热情。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文旅”与非遗传承的结合(如利用 VR 技术还原非遗制作场景、搭建线上非遗共创社群),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群众参与文化共创;同时关注不同群体(如留守儿童、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参与路径,确保群众文化内生动力的全面激活,推动群众文化实现“自生长、自发展”的可持续格局。

参考文献

[1] 黄丽 . 浅论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的结合 [J]. 参花 ,2025(05):114-116.

[2] 张艺 . 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究 [J]. 中外文化交流 ,2025(01):170-172.

[3] 伊秀娟 .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遇到的问题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9(02):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