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生产运动中革命文化图像叙事探究

作者

孙晔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图像叙事就是以图像为载体,以故事为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传统方法。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大生产运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困苦,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会上说:“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我们还是自己动手吧!”[1] 于是一场以生产自救为目标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在大生产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文学艺术界通过多种方式对大生产运动、劳动英雄进行宣传,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传播,本文仅从图像叙事这一视角进行考察。

一、革命文化图像叙事的载体

图像叙事凭借其形象化、渗透性、灵活性等特征,一度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大生产运动中,革命文化图像叙事的载体主要包括平面图像、立体图像与动态影像。

(一)平面图像

平面图像包括照片、漫画、墙画等多种形式,具有成本低、宣传范围广等优势,不仅适应了大生产运动中物资短缺的状况,也满足了党中央革命文化的宣传需要,在当时运用最为广泛。

摄影图片是最直观的图像叙事载体,是对历史场景的生动记录。大生产运动开展以来,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开荒种地,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红色摄影师徐肖冰在此期间也留下大量的摄影作品,这一张张照片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激励着后世要继续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应当志存高远,保持初心。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中,也留存有许多开荒的图片,每张图片都向人们诉说了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时代故事。

漫画与摄影图片一样,都是图像叙事的重要载体,其表达内容也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漫画却有着一项无可比拟的功能——批判。辞海中对漫画的解释是有着强烈讽刺意味或幽默性的绘画,漫画家经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其主要目的便是讽刺、批评或者赞扬某些人或事,但其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批判。大生产运动中,漫画家们也相继创作了很多作品,有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揭露,如《逆流》《救国公粮》等,以极其辛辣的笔触抨击了国民党的软弱妥协,以及克扣军粮,对自己同胞的残害;也有对延安大生产热闹场面的生动刻画,如《生产归来》《剪羊毛》等作品,表达了大生产运动中军民一心,团结生产的情形。这些作品或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批判国民党,或以赞赏的态度褒扬共产党,或以写实的方法客观反映大生产场景,在当时都成为革命文化宣传的有力武器,坚定了大家共克时艰的信心与决心。

木刻版画,顾名思义,就是在木板上雕刻出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在大生产运动中,受到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我国的木刻版画盛极一时,版画家们深入群众,创作出大量描绘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不仅具有写实性,更兼具斗争性与思想性。这时期的创作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英雄肖像的刻画。如王式廓的《赵占魁故事之一》《赵占魁故事之二》,古元的《向吴满有看齐》,力群的《劳动英雄赵占魁》等,这些劳动英雄都是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最为突出,从人民群众中选拔出来的,通过木刻版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乐观、积极进取的新农民形象,激励大家积极开展生产劳动;二是对解放区军民生产生活的刻画,如胡一川的作品《军民合作》,杨筠的作品《努力织布,坚持抗战》,古元的作品《八路军生产》等,虽然构图简洁,但人物刻画细腻,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让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加丰满。

(二)立体图像

建筑是立体图像的集中呈现,也是图像叙事最灵动的载体。大生产运动期间,虽然遭遇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推动了这一时期建筑艺术的快速发展。如修建了杨家岭大礼堂、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等行政办公类建筑,以及刘志丹烈士陵园、张思德牺牲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这类建筑的修建,也为革命文化的宣传提供了现实依托。

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于 1942 年竣工,即使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与敌人的封锁,依然如期建成,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革命精神。这一建筑既保留了陕北窑洞的特点,又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色,大礼堂正门上方的红五星,还表明这一建筑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元素,刚一建成,就成为当时延安最高大雄伟的建筑,中共七大便是在这里召开,这也是党中央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具有深远意义。大生产运动中,军民一边生产,一边战斗,涌现出像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烈士,以及张思德等英雄模范人物。为了缅怀、纪念革命先辈,修建了诸如烈士陵园、纪念碑等建筑,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不仅成为后人对革命先辈情感寄托的载体,更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弘扬革命文化,传递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时刻激励后人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动态影像

相较于静态图像,动态图像更具灵活性、互动性。大生产运动中,影视与秧歌剧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叙事载体。

影视主要通过声音与画面的传播来表达,是一门视听融合的艺术,具有再现功能。一部好的影片,不仅是娱乐大众,更能使人精神、情感上得到升华。红色电影作为影视艺术众多类型中的一种,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一方面通过对历史场景的还原,给观众带来一种现场感,带领观众重温红色故事,另一方面,红色影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人物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描绘,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发大家共鸣,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大生产运动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基于此,也创作出大量红色影视作品,如《南泥湾》《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军民大生产》等,都是对大生产运动中军民团结,同甘共苦团结伟力的生动写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与担当。

二、革命文化图像叙事的内容

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戏剧之所以能成为图像叙事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在于其形象生动,符合大众审美,还在于其传达的真、善、美的理念,更在于它对现实的关照和对社会理性的宣扬。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百姓生活困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党中央为了更好的开展宣传工作,采取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秧歌剧便在这一时期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更加聚焦,创作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秧歌剧的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出现了像《兄妹开荒》《赶骡马大会》《向劳动英雄看齐》《挑花篮》等有名的作品。这一时期的秧歌剧,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将大生产运动中劳动人民敢于拼搏、不甘现状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使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2]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不忘初心,依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起家,直至发展壮大,而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便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从流传至今天的图片以及影视作品可以了解到,大生产运动期间革命文化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生产运动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周易》曰:“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墨子也曾说:“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在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后,本就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华北等地陷入财政困境,为粉碎敌人阴谋,边区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农业劳动英雄吴满有,到中国的“斯达汉诺夫”赵占魁,再到“气死牛”的郝树才、马氏父女等,都是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典型。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开展吴满有运动》《响应生产号召,开展赵占魁运动》等文章,激发了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热情,边区迅速掀起劳动竞赛的热潮,边区军民正是凭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奋发进取的革命意志,不仅达到生产自给的目标,也帮助边区渡过了难关,为抵御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军民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胡锦涛曾提到:“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3]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早在陕甘宁边区,我党就提出双拥工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旨在增进军民感情,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大生产运动中,军民同心,同甘共苦开垦荒地,就是最生动的写照。这一时期,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全身心投入到垦荒运动中,由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克服重重困难,用了3 年时间,便将荒无人烟、萧条凄凉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创造出宝贵的南泥湾精神,除此之外,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身先士卒,带头开荒种菜,朱德还组织成立了生产小组,任弼时在当时举行的纺线比赛中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还被评为防线能手……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歌曲《歌唱南泥湾》《军民大生产》以及影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都是对军民团结垦荒种地的生动刻画,不仅将生产运动推向高潮,也成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是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结合,适应中国革命实践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4]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供应前线部队的给养,老百姓负担沉重,由此也生出怨气,为了解群众怨气来由,党中央专门派人赴当地进行调查、了解情况,于是才有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才会形成军民团结大生产的热闹景象。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有一雕塑作品,生动记录了三五九旅开荒的壮观场面,但是开垦南泥湾的决定,不是盲目做出的,朱德曾带领技术人员亲自前往南泥湾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南泥湾的地形、地貌、水质、土壤、人口等,还专门制定了南泥湾垦荒计划,正是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调查,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才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也为长期抗战储备了大量的物资。

三、革命文化图像叙事的现实启示

图像叙事相较于口头叙事、文字叙事,更具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面对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受众时,图像叙事的优势便更加凸显出来。明乎此,在我们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常借助图像叙事开展宣传组织动员工作。一张张宣传画报,一部部影视动漫,一座座建筑雕塑,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生动刻画,也犹如一口口警示钟,警醒世人,唤醒民众记忆。

(一)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标识,也是大生产运动中革命文化的生动体现。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5] 我们党从过去一穷二白的局面一路走来,历经风雨,不断发展壮大,凭借的就是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可以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创作的各种漫画、木刻版画、音乐、影视作品中,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雕塑、纪念馆等,无一不是当时历史的缩影,无一不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勤劳智慧与顽强意志,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尽管我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充盈,国家逐步走向富强,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勤俭节约的品质不能改、奋勇拼搏的劲头不能松,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未来还有更多、更艰巨、更崎岖的路要走,更加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挖掘新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凝聚起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有利于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6] 在马克思看来,人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便是世界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正是在人的不断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教育的观点不仅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中,也成为中共历代领导人继承发展的重要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谈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方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遭到极大侵蚀,更加需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图像叙事将文字与图片交织,音像与影像结合,以其特有的互动性、直观性、宣理性等特点,可以唤起大众历史记忆,生动再现历史情境,极大调动受众的感官世界,对于提升大众认知,增进大众认同,有着独特价值。

(三)有利于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榜样是最闪亮的坐标。大生产运动中,为调动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展开了劳动竞赛,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毛泽东还称赞他们为“人民领袖”,专门召开劳动英雄大会,对他们进行了表彰与奖励。不仅如此,连中央领导人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垦荒种菜,中央领导人的加入,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鼓舞力量,推动数万人投入到这场生产当中,延安《解放日报》还开辟专栏,对劳动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以供各地学习,而通过报纸、刊物等进行榜样宣传恰是图像叙事常用的方式之一。报刊具有真实性、权威性的特点,对于所报道事情都持客观评价的态度,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描绘榜样形象,呈现榜样精神,在道德教育方面会更具吸引力,同时通过故事的生动表现传递出的价值观会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3:460.

[2]《习近平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