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育视角下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融合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王涛 郭晓琳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省无锡 214151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悄然从传统的知识型或技能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创造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走在信息化时代前沿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正面临深刻变革。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分离的问题,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从美育的视角出发,探讨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融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美育作为一种高级的情感教育方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侧重于审美情感的生成,旨在通过审美的方式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美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美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引导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进而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美育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想象和独特创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美育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得到增强,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注重美的追求和创造,从而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体系普遍划分为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两大组成部分,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欣赏素养及职业相关的语文应用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这两个模块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的教学内容往往缺乏紧密的衔接与融合,造成学生在从基础知识向职业技能过渡时遭遇障碍,难以有效运用基础模块中学到的知识于职业模块的实践中,影响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上,以往高职语文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等,缺乏创新与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尤为关键的是,职业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机会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阻碍了其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教学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的深度融合,增加实践机会,成为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美育视角下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融合教学策略

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融合存在的挑战,从美育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首先,整合教学内容是关键,通过在基础模块中融入职业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及在职业模块中结合文学作品案例讲解语文的职场应用,实现知识的无缝衔接与深度融合。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样重要,倡导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同时,加强实践环节,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此外,融入美育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如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引导学生关注审美元素,鼓励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创意的作品。最后,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笔试和作业成绩,还重视实践评价、项目评价以及美育元素的融入,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高职语文教学中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案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整合

在基础模块中,注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融合统一,知识的浸润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合,在单元的设计方面,立足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的树立、文化自信的培植、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规划的养成、大国工匠精神的树立和传承、劳动精神劳模品质的确立等;同时注重“两条腿走路”,根据每个单元的设计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语文学科培根铸魂的作用,贯穿到课堂内外。全方位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学习,班级拆解专题单元目标,分研讨实践小组,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提升对语言、文化和人性的理解。在进阶模块中,结合文学作品中的案例,讲解文章撰写、阅读理解等技能,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和表达中。

(二)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布置与文学创作、欣赏相关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撰写书评、影评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同时,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模拟文学创作或文学评论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文本单元,确立人文性目标及工具性目标,通过多形式的任务设置和讨论推进,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反思、整合能力,能有序开展分析评价、重点讨论,并能够适度拓展,开展适合职业教育情境的形式多样的课内外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提升高职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在“拓展思维”的美育目标引领下,话剧实践成为融合基础与职业模块的理想载体。以《雷雨》教学为例,各研讨小组在老师得引领下,深入剖析剧本,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了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场面,其密集的对话交锋、强烈的戏剧冲突、潜台词的丰富意蕴,展现了剧本不同于小说的独特魅力——它依赖台词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且必须直面舞台呈现的即时性。各任务研讨组通过比较《雷雨》(剧本)与《项链》(小说)在情节铺陈(集中爆发 vs 娓娓道来)、形象刻画(台词动作 vs 心理描写)及语言表达(动作性 vs 叙述性)上的差异,能清晰把握剧本的文体边界与艺术特质,提升对戏剧作品的深度鉴赏力对戏剧作品的深度鉴赏力。

六、结论

从美育的视角出发,探讨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融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融入美育元素和构建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与职业模块融合的教学策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美育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绝非技艺的点缀,而是职业素养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以话剧实践为典型代表的融合策略,通过在真实的、富有美感的任务情境中激活基础语文能力与职业关键素养,有效弥合了传统教学的鸿沟。当学生在《朱有勇》剧组中体验科研者的执着,在《廉颇蔺相如》谈判席上锤炼沟通智慧,在《江姐》的镣铐声中感受信念力量,语文便不再是悬浮于职业之上的知识,而真正化为滋养其职业生命的精神血脉与创新动能。唯有如此,高职语文才能为培养兼具精湛技艺、人文情怀与创新灵魂的新时代工匠奠定不可撼动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乔文雯 . 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J]. 教育 ,2013(34)

[2] 李丹 ; 才化冰 .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第一作者:王涛1971 年7 月,江苏无锡人,汉族,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第二作者: 郭晓琳 1990 年 5 月,福建省人,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汉语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