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图书馆“一老一小”特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王曼曼

盐城市图书馆 江苏盐城 224000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少年儿童数量增多,“一老一小”成了图书馆服务覆盖的主要对象。针对人群差异化的服务需求,探寻特色服务体系,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形式。剖析其服务探究途径,有益于给其他公共图书馆给予可模仿、可推行的参照,助力全民阅读和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发展。

一、“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现状

(一) 服务空间优化与不同人群阅读行为的适应性设计研究

在“一老一小”特色服务空间里,重视阅读者的行为差异给物理空间带来的反作用力,促使功能划分和行为导向形成一种结合状况。针对老年人阅读视力、行动方面有特性的部分,专门设立照明比较温和的银龄阅读专区,还配备座椅高度合理、走道宽度充足、方便查询信息的设备,放置便于阅读的辅助工具之类的东西,在这里创造出比较静谧安稳的阅读环境。针对儿童的认知特性和注意时间短暂等行为上的特殊之处,儿童馆就在空间配色、家具体例摆放以及书籍排放这类事情上体现出一种互动性质或者带有某种游戏成分的状况,在此情形之下引导小孩通过寻找自行达成阅读的目的。馆内存在一个过渡区域把老年区域和少儿活动地方分隔开,规划出跨越两代人之间交流角落以及互动走道这样的区域设置方案,在此可以满足彼此独处时也可以互有往来的情形存在可能性[1]。

(二) 老年与少儿主题文献的精准资源配置策略

在服务资源调配上,考虑到“一老一小”人群阅读兴趣、信息获取途径以及知识结构的明显区别,创建起按照主题、语言风格和阅读深度的差别化供应体系。在老年服务里,图书馆着重打造健康养生、历史文化、文学经典、政策咨询等主题文献专区,依照当地老年大学课程规划和中老年社群阅读喜好,随时调整书目安排,提升内容供应的契合度。针对少儿群体,图书馆形成起以绘本、低龄读物、趣味科普和儿童文学为主打的立体化藏书架构,突出形象表达和教育引导功能,加强儿童阅读的视觉吸引力和故事沉浸感。

(三) 融合性活动体系下亲子共读与银龄互动的服务拓展

创建起融合度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体系,冲破代际壁垒,做到“一老一小”服务场景的跨代联动和互动延伸。在亲子共读板块,图书馆依靠绘本剧演绎、亲子讲故事比赛、节日主题阅读营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让父母和孩子一同参与到阅读当中,形成家庭文化认同。在银龄互动方面,图书馆经常设立老年朗诵会、书法体验课、口述历史采集活动,促使老年读者在参与之中表达经验、流传记忆、延伸文化影响力。图书馆还推出“童声诵经典·长者来倾听”等联动式项目,让儿童和老年群体借助故事为媒介展开交流,促使形成跨代对话和经验共享的文化空间。

二、“一老一小”特色服务体系的创新路径与优化机制

(一) 基于年龄特征的分众阅读引导模式构建

塑造契合“一老一小”服务需求的分众化阅读引领模式,要从读者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阅读心理和行为习惯出发,规划出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路径和内容表现形式。针对老年人,要关注到获取信息的能力减弱、记忆节奏变慢的现象,给予大号字体、清晰主题分类、图文并重的导读资料,结合个性咨询和现场指导制度,让其迅速找到兴趣点位 [2]。针对少儿,特别是低龄儿童,应该以故事性、图像感和趣味性为主,形成以图画书导读、情境角色代入、情绪共鸣为核心的阅读互动机制,借助拟人化的导读符号、亲子任务清单、互动图标来引导主动探寻图书世界。 图书馆还要形成多种推荐机制,通过 AI 导读助手、馆员推荐榜以及读者互评机制等办法改善内容可达率和个体选择精确度,让老年和儿童群体在服务途径上有所侧重又不会相互干扰,加强阅读引导过程的亲和力和指向性,促使图书资源从被动借阅转向主动认识。

(二) 数字技术赋能:信息可及性与操作友好性提升路径

在公共图书馆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一老一小”群体的信息可得性和操作便捷性成为服务升级的关键着力点。针对老年读者而言,应当以简化操作过程、改善界面体验为宗旨,开发适老化功能模块,包含语音指引检索、调节字体大小、触控放大、一键咨询等辅助功能,缩减其对信息设备使用的认知难度。平台设计要着重于按钮图示及反馈逻辑的明晰体现,借助分步操作与动图提示加强操作容错率与识别速度。 对于少儿用户来说,要加大系统界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互动反馈效果,设置游戏化的入口,并采用任务闯关形式来推荐阅读内容,这样就能激发孩子对信息系统的探索欲和持续使用意愿。在展示信息内容时,针对这两类人设立分龄首页及定制导航,自动推送适合年龄阶段的资源与活动消息,从而塑造起围绕用户特征展开的服务感知体系。

(三) 社会协同机制对服务资源拓展的联动效应

“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创建时,社会协同机制的引入对达成资源共享、服务联动及能力扩展有着重要价值。图书馆要积极对接社区居委会、老年协会、少儿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外部主体,形成包含文化供给、志愿服务和项目共建在内的协作网络,通过多元主体的加入来加强服务供给的弹性和广度。在资源分配方面,推动馆外资源进馆机制,把社区特色的阅读空间、亲子课程体系以及适老公益项目融入到图书馆日常服务当中,营造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各种功能服务联盟。 组织协作上,要创建以共建项目为纽带的联席机制,明晰责任边界和协同分工,做到资源共用和效能互补。图书馆可设置开放项目平台,吸引高校、企业、文创机构一同参加内容开发和服务经营,达成资源由单一财政投入向多元社会资本融合的改变[3]。

(四) 特色文化项目中的群体认同与代际融合价值探索

要推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深,就要用特色文化项目做媒介,找出代际群体间的情感联络和认同构造,加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精神吸引力。设计一些包含老少文化经历的共建项目,像祖孙讲故事、家风家训传承展、非遗技艺互动坊这些内容,把老年人的生活智慧和小孩的创造表现融合在一个场地里,让文化体验在互动中双向传递、一同发展。项目规划应该围绕节日、纪念日和地方传统来搞,联系当地的文化资源做主题表现、手工体验、历史口述等活动,促使老年人以叙述者的身份加入文化表达,从而得到价值感和存在感。 儿童在体验过程中参与演绎、动手创作以及提问,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感知和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记录和传播项目成果,制作文创产品、影像资料及专题出版物,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五) 精准化管理中服务效能评估体系的反馈调节功能

创建科学的系统服务效能评定体系,这是达成“一老一小”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优化升级的关键路径,要包含服务目的、运作流程、使用者满意程度以及实际影响等很多层面,营造数据搜集、指标塑造、反馈调节三位一体的循环经营方式。就评估指标而言,应当针对老年人和孩子群体的行为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维度,老年人服务参加次数、信息获取速度、辅助服务满意程度等等,儿童方面则重点放在阅读积极性、活动参与热情以及家长反馈质量等方面。 图书馆应当依靠信息系统搜集用户的行动轨迹、服务使用的频率以及活动反馈的数据,利用可视化的工具展开多维度的分析,找出服务流程中的瓶颈和改进之处。在评价机制运行的时候,要设置定时审查制度和动态调节机制,按照评价得到的结果来调整活动的设计、资源的分配以及运作策略,做到服务模式的灵活升级。评价的结果还要成为项目回顾和财政投入的关键依据,促使管理决策朝着数据导向的方向转变。

三、结束语

“一老一小”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是公共图书馆普惠服务目标实现的重要表现。特色服务实践显示,以人群为导向的服务体系创建提升了服务品质,也加强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认同感。将来要不断探究机制革新、资源整合和评价回馈等方面的内容,促使“一老一小”服务模式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前行,让图书馆变成一个真正包含诸多、温暖共融的公共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 邢军 , 王霞 , 杨静 . 基层公共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与服务调查研究—— 以辽宁省大连市基层公共图书馆为例 [J]. 图书馆学刊 ,2024,46(10):44-48.

[2] 卢小瑄 . 总分馆体系下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建设研究 [D]. 湘潭大学 ,2024.

[3] 崔伶竹 . 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空间布局设计研究 [J]. 艺术品鉴 ,2024,(27):130-133.

作者信息: 王曼曼,女(1989.2.6—),汉族,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图书馆公共服务管理

课题信息: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公共图书馆“一老一小”特色服务体系建 设研究——以为例(编号25skB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