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探究

作者

杨超

身份证号码:230202199501131816

1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1.1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工程质量和安全是建筑工程的生命线。建筑工程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同时,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管理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等方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在资源配置方面,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调配,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施工进度方面,通过科学的进度计划和有效的进度控制,缩短工程工期,减少工程的间接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对工程费用的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开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的利润空间。

1.3 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化的发展,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现代化的工程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引入BIM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工程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同时,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格局,推动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2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 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一些建筑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工程的进度和成本,而忽视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缺乏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意识,只注重施工阶段的管理,而忽视了项目策划、设计、运营等阶段的管理。这种落后的管理理念导致工程管理水平低下,工程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2.2 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一些建筑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成本管理体系,或者虽然建立了相关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工作衔接不畅,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2.3 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 BIM 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但目前我国一些建筑企业对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工程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3 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3.1 原材料与构配件质量控制

原材料与构配件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在采购环节,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良好信誉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实地考察,签订明确的质量保证合同。原材料进场时,必须严格查验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抽样送检,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钢材、水泥、防水材料等关键材料,要重点检测其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等指标;对于预制构件、门窗等构配件,要检查其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和功能性指标。同时,建立原材料台账,实行可追溯管理,对不合格材料坚决清退出场,杜绝以次充好现象。

3.2 施工工艺与技术方案控制

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案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在施工前,技术人员应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明确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要求、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点。对于复杂的分部分项工程如深基坑支护、高支模搭设、钢结构安装等,需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批准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标准进行操作,加强对关键工序的技术交底和现场指导,确保施工人员掌握操作要点。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如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等,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3.3 施工人员操作行为控制

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加强人员管理至关重要。在人员准入方面,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起重机械司机等必须持证上岗,对普工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人员操作行为的监督检查,规范施工流程,杜绝违章操作。通过开展质量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发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将质量绩效与薪酬挂钩,调动施工人员参与质量控制的积极性。

3.4 施工机械设备与检测器具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和检测器具的精度对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设备选型和采购时,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要求选择性能可靠、技术先进的设备,并确保其符合安全环保标准。设备进场前要进行验收,检查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和性能参数,必要时进行试运转测试。施工过程中,建立设备台账,制定定期维护保养计划,做好日常检查和维护记录,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对于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检测器具,要定期送专业机构校验,确保其精度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因器具误差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4 施工质量控制的优化提升策略

4.1 构建全链条原材料质量管控体系

建立从原材料采购到使用的全链条质量管控机制。推行供应商动态评价制度,定期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能力、售后服务等进行评估,实行优胜劣汰。加强原材料进场验收管理,严格执行 “ 先检测、后使用” 原则,增加抽检频次和覆盖面,对关键材料实行 “ 见证取样” 制度。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原材料追溯平台,实现原材料采购、运输、检验、使用等环节的全程可视化管理。同时,加强原材料储存管理,根据材料特性采取防潮、防晒、防腐等措施,避免材料在储存过程中变质损坏。

4.2 推行标准化施工与技术创新

制定完善的施工标准化体系,明确各分项工程的施工流程、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实现施工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加强技术交底工作,采用可视化交底方式如 BIM 模型、施工动画等,确保施工人员准确理解工艺要求。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施工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材料、先进工艺和智能装备,如高性能混凝土、铝合金模板、智能振捣设备等,提高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建立施工工艺数据库,总结推广成熟的施工工法和技术经验,持续改进施工工艺水平。

4.3 完善质量检测与监督机制

建立专业的质量检测团队,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定期进行校验和维护,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规范检测流程,严格执行检测标准和规范,做好检测记录和报告,实现检测数据的可追溯。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独立检测,增加检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5 结语

随着新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建筑工程管理需进一步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升级,施工质量控制则需依托技术创新实现全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管理。建筑企业应主动适应行业变革趋势,将管理优化与质量提升贯穿于工程建设全流程,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以高质量的工程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韩振宇.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4,(2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