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中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
张波
沈阳 110000 身份证号:21142219920504643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正经历从传统二维设计向三维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变革。BIM 技术通过构建包含几何信息、材料属性、施工工艺等多维数据的建筑信息模型,实现了结构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集成与协同管理。在结构工程领域,BIM 技术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结构设计的精度与效率,还能优化施工过程中的碰撞检测、进度模拟及运维阶段的资产管理。因此,深入研究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路径,对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与价值
(一)多维应用场景的拓展
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全生命周期中呈现多元化应用场景。在结构设计阶段,通过参数化建模实现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不同体系的三维设计,如利用Revit 软件建立梁柱节点的参数化模型,快速生成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结构方案;在施工准备阶段,借助BIM 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结构构件与机电管线的冲突,减少现场返工;施工阶段应用 BIM 技术进行 4D进度模拟,将结构施工工序与时间维度关联,优化资源配置;运维阶段通过BIM 模型整合结构构件的材料信息、维护记录等,实现结构健康状态的数字化管理。
(二)技术应用的多维价值
BIM 技术为结构工程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设计效率方面,参数化建模可减少重复性劳动,构件库的共享应用使设计变更响应速度提升 40% 以上,如钢结构节点设计变更时,模型可自动更新相关构件的几何尺寸与受力参数;施工管理方面,碰撞检测能消除 80% 以上的管线碰撞问题,4D 进度模拟可缩短工期 10%-15% ,降低施工成本;运维阶段,BIM模型的数字化交付使结构维护成本降低 20% 以上,通过模型快速定位损坏构件,减少检修时间。
(三)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推广受到政策、技术与市场多重因素驱动。政策层面,国家《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政府投资项目率先应用 BIM 技术,各地也出台了 BIM 技术应用的强制标准与激励措施;技术层面,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 BIM模型的存储、分析与应用提供了支撑,如基于云平台的BIM 协同设计系统,实现了跨地域项目团队的实时协作;市场层面,业主方对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需求增加,推动设计、施工、运维单位采用BIM 技术,以提升项目整体效益,如开发商通过BIM 模型优化结构方案,降低建安成本与后期维护费用。
二、BIM 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
(一)技术标准与协同机制缺失
当前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不同软件间的数据交换存在障碍,如Revit 模型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的接口兼容性不足,导致结构计算结果与模型信息传递失真。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BIM 应用脱节,如结构设计模型未包含施工工艺信息,导致施工阶段的可建造性分析不足;各参与方使用的BIM 平台不一致,形成“ 信息孤岛” ,如设计院采用 Revit,施工单位使用 Tekla,模型数据无法有效互通。
(二)专业人才与应用能力不足
结构工程领域的BIM 专业人才存在明显缺口,既懂结构工程专业知识又精通 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设计人员对 BIM 技术的应用停留在三维建模层面,缺乏对结构分析、施工模拟等深度应用的掌握,如仅用BIM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未利用模型数据进行结构受力分析;施工人员对BIM模型的应用能力不足,现场施工与模型脱节,如钢筋绑扎未按BIM 模型的节点构造要求执行,导致构件连接质量不达标。
(三)成本投入与收益平衡难题
BIM 技术的初期投入较高,包括软件购置、硬件升级、人员培训等成本,中小型企业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如一套专业BIM 软件的年授权费用可达数万元,加上服务器等硬件投入,总成本超过中小型企业的年度技术预算。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不完善,企业难以量化BIM 技术的长期收益,如结构设计阶段的BIM 应用虽能减少返工,但初期建模时间增加可能导致设计周期延长,企业在短期效益与长期收益间难以抉择。
三、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路径
(一)技术集成与标准体系构建
构建结构工程BIM 技术集成应用体系,实现多软件、多专业的协同工作。建立结构设计-分析-施工的一体化流程,如在Revit 中完成结构建模后,通过专用接口将模型导入ETABS 进行结构分析,再将分析结果反馈至模型进行优化;施工阶段利用Navisworks 软件整合结构BIM 模型与机电模型,进行4D 进度模拟与资源优化。完善BIM 应用标准体系,制定结构工程BIM应用指南,明确模型精度要求(如 LOD300 用于施工深化设计)、数据交换格式(采用 IFC 标准)及协同工作流程,如规定设计变更时的模型更新与审批流程,确保各参与方的模型一致性。
(二)全生命周期应用深度推进
深化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强化各阶段的信息传递与价值挖掘。设计阶段,利用BIM 模型进行结构方案比选,如对比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材料用量、施工难度及造价,辅助决策;施工阶段,通过BIM 模型进行钢筋节点深化设计,生成钢筋下料单与绑扎指导图,提高施工精度;运维阶段,建立结构健康监测与BIM 模型的联动机制,如将传感器采集的结构位移数据实时导入BIM 模型,直观展示结构变形状态,辅助维护决策。
(三)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机制
建立结构工程BIM 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行业整体应用能力。高校开设结构工程与 BIM 技术融合的专业课程,如“ 结构设计与 BIM 应用” “ 装配式结构BIM 技术” 等,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开展定制化培训,针对设计人员重点培训结构分析与BIM 模型联动技能,施工人员侧重模型应用与现场协同能力,如组织钢筋工学习BIM 模型的节点构造展示,确保按图施工。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成立结构工程 BIM技术联盟,整合设计、施工、软件厂商等资源,共同开发适合结构工程特点的BIM 应用解决方案。
结束语
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是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对提升结构工程质量、效率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技术标准、人才、成本等挑战,需通过技术集成、标准构建、人才培养与政策支持等多维度策略,推动BIM 技术在结构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君峰;杨万科;王清海;连维俊;罗金彬.建筑结构 BIM 设计思维课堂[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08.523.
[2]王孟刚.建筑信息模型(BIM)在海洋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究[C].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上海筱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2:2.
[3]鲁丽华;孙海霞;张帆.建筑工程 BIM 技术及工程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