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作者

董立忠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发展服务中心

引言

道路桥梁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其施工过程涉及高空作业、深基坑开挖、大型机械操作等多项高风险环节。若技术安全管理不到位,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1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1 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道路桥梁施工环境复杂,涉及高空、深坑、重型机械等高危作业环节,技术安全管理通过规范操作流程、配备安全防护设备、实施实时监测等手段,从根本上降低坍塌、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风险。严格的安全培训与应急预案能显著提升人员避险能力,确保每一名施工者在高风险环境中得到有效保护。

1.2 确保工程质量和耐久性

安全管理的技术标准与施工质量直接关联。例如,对支架稳定性、混凝土浇筑工艺的管控,可避免结构裂缝或承载力不足等隐患。通过材料进场检验、工艺过程监督及隐蔽工程验收等全链条管理,从源头消除因技术疏漏导致的耐久性问题,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1.3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与经济效能

施工事故可能引发交通中断、周边设施损毁等连锁反应,严格的技术安全管理能减少对公众出行及环境的影响。同时,预防性管理可避免因事故导致的工期延误、赔偿成本及舆情危机,降低整体工程经济损耗,实现社会效益与投资回报的双重优化。

2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意识薄弱,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重进度轻安全、重效益轻防护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缺乏风险预判能力,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时有发生,为事故埋下隐患。

2.2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

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施工安全规范,但部分企业未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细化管理制度,或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安全检查走过场、隐患整改不彻底、责任追究不严格等问题频发,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2.3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培训效果不佳

道路桥梁施工涉及多工种协同作业,但部分从业人员未经过系统安全培训,对操作规程、应急措施等知识掌握不足。此外,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形式单一,难以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

2.4 现场监管漏洞多,技术手段落后

传统监管模式依赖人工巡查,难以覆盖所有施工环节,尤其是隐蔽工程和夜间作业。同时,部分企业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导致隐患发现不及时、处置效率低。

3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强化安全意识,构建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的基础在于全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安全文化的深入渗透。通过定期组织安全例会、张贴警示标语、播放事故案例教育片等方式,持续向施工人员灌输“ 安全第一” 的理念,使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风险。同时,必须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从项目经理到一线作业人员,均需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并将安全绩效与薪酬、晋升挂钩,形成“ 人人有责、层层负责” 的安全管理格局。通过这种系统化的安全文化建设,使安全行为成为习惯,从根本上减少违章操作,降低事故发生率。

3.2 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执行有力

科学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的核心手段,其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整体安全水平。在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安全管理网络,使各项制度既具有宏观指导性又具备微观操作性。针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作业环境制定差异化的安全管理细则,特别要对基坑支护、高空作业、临时用电等高风险环节制定专项管控方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建立配套的监督考核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要着重培养基层安全员的专业能力,使其具备准确识别风险、快速处置问题的素质。同时,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定期组织专家评估现有制度的适用性,及时修订完善滞后条款,确保制度体系始终与施工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此外,应建立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对严格执行安全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实施分级惩处,形成奖罚分明的管理导向。通过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执行力的持续强化,最终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

3.3 提升人员素质,强化培训实效

施工人员的安全技能和风险意识直接影响现场安全管理成效。应采取分层培训策略,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分别设计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等方面,确保不同岗位人员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在培训方式上,突破传统理论灌输,采用“ 理论 + 实操+考核” 模式,结合VR 模拟、事故案例分析等手段,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培训效果,确保施工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3.4 加强现场监管,引入技术手段

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必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通过安装智能监控摄像头、环境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人员行为、设备运行状态及气象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实现远程安全管控。同时,构建协同监管机制,联合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政府安监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形成多层级监管合力。鼓励社会监督,设立隐患举报渠道,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安全管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体系。

3.5 注重技术创新,提升安全水平

技术创新的深度应用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关键途径。在数字化建设浪潮下,应重点发展智能安全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施工环境参数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安全预警平台。探索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工地,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仿真与安全预演,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广智慧安全帽、智能定位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现人员定位、行为监测和紧急报警功能的一体化集成。开发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监控系统,自动识别违章作业行为并即时预警,提升监管效率。推进施工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实现关键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同时,应加强新技术与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融合应用,构建"人防 + 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一线人员提出安全改进建议,促进安全技术成果转化。

结束语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意识、制度、人员、监管和技术等多维度综合施策。通过强化安全文化、完善制度保障、提升人员素质、创新监管手段,可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保障工程安全高效推进。未来,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将迈向更高水平,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少军. 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J]. 建筑,2025,(06):99-101.

[2] 孟繁超. 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安全管理问题措施[J]. 汽车周刊,2025,(07):175-177.

[3]王海军.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技术与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5,(11):32-34.

[4]王庆珍.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对策研究[J].汽车周刊,2025,(06):61-63.

[5] 陈思. 道路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技术与管理[J]. 运输经理世界,2024,(2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