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理想学校的构建路径研究

作者

李江平

重庆市万州区其芳小学 404000

一、引言:时代呼唤与使命担当

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被赋予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神圣使命。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掌舵者,其教育理念与实践深刻影响着育人成效。理想的学校,其价值远超越单纯的知识传递场所,更应是学生生命成长、潜能激发、梦想启航的沃土,是教师专业精进、价值实现的平台,亦是优秀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的熔炉。

教育家精神,凝聚着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深沉关爱、对规律的执着探索以及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是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要求教育者始终秉持“ 以生为本” 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的未来建设者。

二、 教育家精神:内涵阐释与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淬炼而成的独特精神品格。其核心内涵体现为:深厚的教育情怀——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与奉献;坚定的学生立场——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置于中心;不懈的创新追求——勇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寻求突破与革新;强烈的社会责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新时代教育图景中,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精神坐标,更是激发学校组织活力、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前进方向的强大引擎。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 理想学校的愿景与办学主张的理论根基

理想学校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其核心特征在于:充满活力与创新氛围;尊重差异并支持个性化发展;构建深度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它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硬件支撑,更依赖于卓越的学校文化浸润、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以及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其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支撑这一理想学校愿景的办学主张,植根于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中心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多元学习需求,通过个性化教学策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最优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视教师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资本,强调通过持续

的专业学习、实践反思与协作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3.文化育人理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核,承载着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教育理念,对师生具有强大的浸润、引导与凝聚作用。

4.课程整合与创新理论:主张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需打破学科壁垒,整合优化资源,构建“ 五育融合”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课程体系,全面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四、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办学核心理念

教育家精神具体化为校长的办学实践,形成以下核心行动理念:一是学生中心,赋能个性化成长。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所有教育活动均需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潜能展开。这要求教育者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精准的“ 因材施教” 。例如,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选修课程体系(如科技探究、艺术表现、传统文化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其能在兴趣驱动下深入探索,发展特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学校应成为发现、唤醒和赋能每个独特生命的场所。二是教师为先,驱动专业精进。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必须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战略高度,持续投入资源。通过系统化的校本研修(如专题工作坊、课例研究)、搭建高层次学习平台(如专家引领、名校访学)、营造积极的教研文化(如常态化的教学反思与分享)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全方位支持教师更新理念、提升技能、激发教育智慧。鼓励教师成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教育实践者,例如定期举办教学创新大赛,表彰优秀实践,促进经验传播。

五、 办学主张的实践路径探索

校长在实践办学中,可将核心理念转化为现实,需要清晰、可行的实施路径:路径一:构建“ 五育融合” 的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校情生情,大力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核心在于打破“ 五育” 界限,实现有机融合。例如,开发“ 劳动 +′′ 主题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如校园责任田、社区服务)与科学探究(植物生长观察)、品德教育(珍惜劳动成果)、美育(手工艺创作)、体育(劳动中的体能锻炼)等紧密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磨砺意志、涵养品格,深刻体验“ 知行合一” 的成长快乐。路径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是主阵地。积极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摒弃单向灌输,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例如,广泛推行“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分工协作、深度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同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全方位进入课堂,通过建设智慧教室,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如微课资源库、互动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泛在化的学习支持,提升教学效率与学习体验。

六、 结论与反思

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论证了教育家精神在引领学校变革、构建理想学校进程中的核心驱动作用。校长清晰而坚定的办学主张,源于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体悟和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旗帜。实践表明,将教育家精神具象化为“ 以生为本” 、“ 教师为先” 、“ 文化为魂” 的核心理念,并通过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师资建设、优化育人生态等系统性路径加以落实,能够有效激活学校组织的内生动力,推动学校在文化建设、课程教学、师生发展等方面发生深层次、高质量的变革。这些变革最终指向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仍需持续深化对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不断探索办学主张在动态教育环境中的适应性调整与创新实践,尤其需关注教育评价改革的引领作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辐射有效经验,从而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方案。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2018).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 人民教育出版社.(支撑“ 理想学校” 的定义与文化育人理论)

2. 李希贵. (2014). 《面向个体的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支撑课程重构与教学转型案例)

3. 教育部. (2023). 《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政策依据,定义教育家精神内涵)

4. 朱永新. (2022). 教育家精神: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 《教育研究》,*43*(5) , 12–19.(阐释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5.石中英. (2021). 论教育家精神的三个层次. 《中国教育学刊》, *41*(8) 1–6.(分析社会责任维度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