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教学模式下《电气设备安装》实训课程课外作业形式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

戴龙龙

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互联网 + 教学模式是指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优势深度融入传统教与学流程,从而形成的新型教育形态。并不是把线下内容搬到线上,而是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数据化特点,来革新教学组织方式和资源供给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尤其是像《电气设备安装》这样注重动手操作和规范流程的实训课程里,课外作业担当着巩固课堂所学、延伸技能训练、培育职业素养的关键桥梁作用。传统的书面作业或者简单的操作记录无法满足实训课对即时反馈、过程可视、反复练习的要求,探索互联网 + 背景下适合该课程特点的课外作业新形式,其核心价值是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把课堂上集中实训与课后自主练习之间的鸿沟填平,让技能习得的过程更加连贯、更加深入、更加有效,这直接关乎到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互联网 + 课外作业模式在实训课程中的核心意义

(一)突破时空限制延伸技能训练场域

实训技能的熟练程度需通过不断的训练来达成,传统实训受到场地设备以及课时安排的制约,学生的课外练习机会较少,技能生疏的现象很常见。而“ 互联网 +′′ 模式下的课外作业借助在线平台来发布虚拟仿真的实训任务,发布标准的操作流程解说视频,设定一些小故障的查找情景等内容,便能给学生营造出不受场地时间约束的实践环境[1]。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步调,利用零散时间反复观看操作要点,在虚拟世界中模仿操作接线,处理故障之类的环节,并开展无风险的试错,在这种拓展下原本有限的课堂实训时长就仿佛无形中被延长了许多,从而解决了实训资源不足而学生练习需求大的矛盾,也为技能内化成自动动作给予了必要的支撑保障。课外已不再是空窗期,而成为课堂实训的有益补充与延展部分。

二、构建有效互联网 + 课外作业的核心策略

(一)设计虚实结合的递进式任务链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进步,也获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电气设备的使用需求持续上升,也对其安装方法有着更严格的标准。作业有效性,首要因素是任务设计科学且吸引人,《电气设备安装》课程要形成“ 认知—模拟—实操—反思” 递进式线上任务链,课前推送设备结构三维拆解动画,标准安装流程示范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知。课中实训结束后,布置基于虚拟仿真软件的模拟安装任务,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再现课堂操作,系统自动检测其步骤是否规范并给予即时反馈。课后,设计结合真实小项目实操记录任务,要求学生录一段家里某个简单照明线路安装过程的片段上传,或者记录实训室某个设备维护的观察要点,最后设置在线反思日志,引导学生总结操作中的难点和收获,这样设计把知识可视化,把练习虚拟化,把操作真实化,形成完整的技能习得闭环[2]。

(二)建立阶梯式难度与个性化推送机制

学生技能基础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统一难度的作业容易让一部分学生受挫,又让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太简单。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作业的差异化部署,按照课程目标分解出各个技能点,建立基础达标、能力提升、综合挑战这三个不同层级的作业题库或者任务库[3]。平台可以根据学生课前诊断测试的结果、课堂表现的记录以及历史作业的数据,智能地推送给学生难度适中的个性化作业包。基础薄弱的学生多推一些夯实基础的标准流程模仿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多推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故障排查设计或者优化方案的任务。这种阶梯式的、个性化的作业推送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 最近发展区” 内得到有效的练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避免了“ 一刀切” 的无效练习或者低效练习。

例如,针对学生电气安装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可以在类似于小型配电箱安装项目的课外作业里实行阶梯式和个性化的推送机制。教学团队先将配电箱安装的关键技能点拆开,像元件辨认,导线挑选与处置,回路规划,端子压接,布线工艺,安全规范等,围绕这些点创建起分层的作业库,基础层次的任务侧重于单个技能的模仿,比如给出标准元件图库,让学生在线做匹配练习,或者看标准压接视频之后回答操作要点的选择题,能力加强层次的任务要解决简单问题,给定一个带有照明和插座回路的简易配电箱图纸,让学生在线规划导线路径并选定合适的线径,或者剖析一个既定的常见安装错误。综合挑战层任务的设计可以更开放些,给个有设计漏洞的配电箱方案,让学生找出问题并提改善意见,或者设计个符合某用电需求(添个空调插座)的改造方案,在线平台按照学生入学技能测试成绩,课堂实操表现(压接合格率,布线速度),前期作业完成质量(模拟任务的错误率)来动态评判学生的当前水平,对基础差的学生先推基础层的元件识别练习和标准压接流程复习视频,课堂表现好,作业完成度高的学生就会被自动安排到能力提升层甚至综合挑战层的任务,像分析预设故障或者做小型方案优化设计。这样智能推送保证了每个学生所面对的作业难度都是符合自己当前水平的,不会出现基础差的学生因为作业太难而失去信心,也不会出现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因为作业太简单而没有挑战性,让课外练习真正落在自己的“ 最近发展区” 里,从而提高了练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结语:互联网 + 教学模式给《电气设备安装》实训课课外作业改良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机遇,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冲破传统作业所处的时空界限,还冲破作业形式上的限制,从而创造出联系课堂内外,把虚拟世界同实际生活相融合,并将技能训练与能力提升打通的一种立体化学习路径。精心规划那些虚实结合且层层递进的递进任务,开展分阶梯化的推送活动,创建多种多样的互动评价回馈体系之后,课外作业就有可能从一种被强迫去完成的负担转化为一种主动探究的动力源泉。这种改变既让技能训练变得更为密集高效,操作规范且掌握得更加牢固,又在无形之中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未来技术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互联网+课外作业的含义与实践还需继续探索,不过它在加强实训教学效果,助力学生职业发展上的潜能已经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雷.电气安装工程建设中电气安装问题及安装技术解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4,(17):196-198.

[2]彭阳.机床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2023,52(06):222-223.

[3]戴怡雯.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电气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开发策略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5,66(05):274-277.

作者简介:戴龙龙1988.11,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电子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