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统计与农业年报的联动机制
袁玲
仁寿县谢安镇人民政府
引言:农业统计工作承载着反映农业生产实际、支撑政策制定、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农作物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构成了农业年报编制的核心环节,然而实践中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统计部门按照既定周期开展农作物调查,农业部门依据管理需要编制年度报告,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导致数据重复采集、口径差异、时效滞后等问题频发。
一、农作物统计与农业年报联动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蕴
农作物统计数据与农业年报联动是农业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应有之义,这是一种以同源数据为基础、以统一标准为准则、以协同过程为手段的数据融合关系,表明农业管理由分散化走向集约化、由粗放化走向精细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农作物统计数据系统与农作物农业年报系统是农业信息系统中的一种子系统,农作物生产数据源自田间地头、经分层级汇总形成统计报表,再转化为农业年报中的分析研判结果和政策建议。联动机制的引入就是要打破这种断点,实现数据的有效流转。农业年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农作物统计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可以为农业年报编制工作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支撑,减少数据处理的工作量,提高农业年报编制工作的效率[1]。
二、农作物统计与农业年报联动机制的构建路径与实施框架
(一)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作物统计指标体系重构与优化
传统农情统计指标主要集中于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基础性指标,较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各类指标的需求。建立联动机制需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重新审视指标体系,将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全过程纳入统计指标体系的考量中。指标体系重构要兼顾宏观和微观、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在保留传统农作物产量指标的同时增设品质、效益、生态指标。例如水稻统计不仅要统计产量,同时要统计优质稻占比、农药化肥使用量、稻田综合种养面积。
(二)面向年报需求的农作物统计数据采集与质量控制机制
数据采集作为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数据质量。采集时间安排要考虑到农作物生长期、年报进度。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周期不同,数据采集时间节点也应不同。制定统计日历,明确采集的各项数据时间、报送时限、质量要求。采集方法要根据不同作物因地制宜,采取不同采集方法,大田作物采取遥感监测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设施农业则采用更加精细化的调查方法。数据质量控制贯穿于数据采集的整个过程,要制定多级审核制度,切实保障数据质量[2]。
(三)农作物统计数据与年报编制的协同运作模式设计
联动机制是一个协同运转的过程,需要在组织机构、工作方式、信息共享等层面进行统筹设计。组织机构层面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成立由统计、农业、发改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明晰统计、农业、发改等部门的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分工,落实联络员制度。在工作方式上实现无缝对接,制订统一工作规程,统计部门根据年报数据需求进行采集上报,农业部门依托统计数据编制年报。
三、农作物统计与农业年报联动机制的保障体系与提升策略
(一)农作物统计与年报联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遥感技术在农作物面积监测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卫星遥感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农作物分布信息。将遥感数据与地面调查数据相结合,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大数据分析为农业统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农产品交易数据、农资销售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能够从不同维度反映农业生产状况。
(二)统计数据标准化与年报规范化的协调推进机制
标准化是实现联动的前提条件,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制定农作物分类标准、统计指标标准、数据格式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这些标准要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推进年报编制规范化,制定年报编制指南,明确年报的框架结构、内容要求、编写规范。
(三)基于联动效能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激励机制设计
绩效评价是联动机制运行的抓手,评价指标要充分全面,既评价数据质量,又评价工作效率,还要评价应用实效。评价方法要有区别,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励机制的设计要有靶向性,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结语:
农作物统计与年报联动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构建联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地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可行的联动模式。相关部门应强化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参考文献:
[1]王静,方锋,王素萍,等. 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中国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46(02):9-18.
[2]刘春青. 我国农作物种业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种业,2021,(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