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造价与工期、质量协同优化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作者

陈思妮

义乌市汇商置业有限公司 浙江义乌 322000

中图分类号:TU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造价、工期和质量是三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核心目标。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往往将这些目标孤立考虑,导致项目整体效益难以达到最优。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项目复杂度的提高,如何实现造价、工期和质量的协同优化已成为工程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1、建筑工程造价、工期与质量的关系分析

建筑工程中的造价、工期和质量三大目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本质上看,这三个要素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的三角形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两个方面产生影响。造价通常与工期呈非线性关系,缩短工期往往需要增加资源投入,从而导致造价上升;而延长工期虽然可能降低直接成本,但会增加间接费用和管理成本。质量与造价之间通常呈现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工程往往需要更好的材料、更严格的工艺和更专业的人员,这些都会增加项目成本。然而,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增长,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提高质量所需的成本将呈指数级增长。质量与工期的关系则更为复杂,适当延长工期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但过长的工期可能导致管理松懈,反而影响质量。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这三者的最优平衡点往往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优化来确定。项目管理者需要在满足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寻找造价和工期的最佳组合,以实现项目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理解这些关系的本质和规律,是构建协同优化模型的基础和前提。

2、影响协同优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实现工程造价、工期与质量的协同优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技术因素是其中的基础,包括施工工艺的选择、材料性能、设备能力等。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但也可能增加初期投入成本。管理因素同样重要,包括项目管理体系、进度计划方法、质量控制手段等。科学的管理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效率和质量;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并保证质量。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地质状况、周边环境等也会对三者的协同优化产生影响,此外,合同条款、业主需求、法规标准等外部因素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技术选择会影响资源需求,管理方法需要适应环境条件,因此,在进行协同优化时,必须全面考虑各因素的相互关系,采取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3、建筑工程造价与工期、质量协同优化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3.1、协同优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协同优化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系统工程和多目标优化理论。系统工程提供了整体性思维框架,将造价、工期和质量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强调从整体角度寻求最优解。多目标优化理论则为处理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提供了数学工具和方法。在数学模型方面,协同优化模型需要建立三个主要的目标函数:造价目标函数、工期目标函数和质量目标函数。造价目标通常以最小化总成本为目标;工期目标则追求在合理范围内最短的工期;质量目标则力求达到或超过规定的质量标准。这些目标函数之间往往存在冲突,需要通过约束条件或权重分配来实现平衡。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技术约束(如施工工艺限制)、资源约束(如人力、材料、设备限制)、环境约束(如天气、地质条件)以及合同约束(如交付日期、质量要求)等,这些约束条件共同构成了模型的可行解空间,限定了优化过程的边界条件[1]。

3.2、协同优化模型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建立建筑工程造价、工期与质量的协同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工程项目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造价、工期和质量作为系统的三个关键输出指标。模型的核心是建立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通过优化算法寻找最佳平衡点。通常可以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将造价、工期和质量同时作为优化目标。由于这三个目标的量纲不同,需要进行归一化处理。质量指标可以通过质量评分体系进行量化。约束条件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限制、法规要求等;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采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不同方法。对于大型复杂项目,智能优化算法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模型求解后,可以得到 Pareto 最优解集,决策者可以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建筑项目,其造价、工期与质量的关系模式可能有所不同[2]。

3.3、建筑工程造价与工期、质量协同控制

为了实现建筑工程造价、工期和质量的协同控制,需要采取系统的管理策略,要求在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个阶段,都将造价、工期和质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建立跨专业的协同团队,制定统一的控制目标和管理流程,确保三者的平衡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以集成项目的造价、进度和质量信息,实现三维可视化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BIM 平台,各参与方可以共享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控制失效。此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用于预测和优化三者的关系,为决策提供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定期收集和分析造价、工期和质量的数据,评估其实际表现与目标的偏差。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和快速响应系统,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和管理措施,确保项目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这种动态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应对项目环境的变化,维持三者的平衡关系[3]。

4、模型应用与案例分析

为验证协同优化模型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某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合同工期 24 个月,预算总投资 8 亿元。应用协同优化模型后,项目团队通过多次迭代计算,找到了造价、工期和质量的最佳平衡点。模型运行结果显示,在保证质量达标的前提下,最优工期为 22.5 个月,较原计划缩短 6.25% ;最优造价为7.8 亿元,较预算降低 2.5‰ 。这一结果通过调整施工组织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过程管控得以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模型还帮助项目团队动态调整决策,有效应对了材料价格波动和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案例分析表明,协同优化模型不仅能够提供初始的优化方案,还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模型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项目的综合效益,为类似工程的管理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4]。

结束语

本研究探讨了建筑工程造价、工期与质量的协同优化问题,研究表明,将三者作为整体系统进行优化,可以实现比传统方法更好的综合效益。通过建立科学的优化模型,采取系统的实施策略,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造价和工期。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更精确的协同优化模型,特别是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协同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不同项目类型下的优化模式差异等。

参考文献:

[1]梁海标.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估算研究[D].浙江大学,2022.DOI:10.27461/d.cnki.gzjdx.2022.001403.

[2] 赵厚勤, 殷宝才. 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江苏建筑,2021,(05):118-120.

[3]战玉冰. 基于 BIM 技术的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 中国高新科技,2021,(10):10-11.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1.10.01.

[4]石扬.房屋建筑造价动态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