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地理+生物”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温暖宁 彭彦

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 福建省邵武市 354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高中地理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通过分析人教版教材中地理与生物学科知识的关联性,阐述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融合的策略,且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旨在为高中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中生物;学科融合;实践策略

一、人教版教材中地理与生物学科知识的关联性

(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关联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对自然环境的阐述包含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与生物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地形对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植被呈现垂直分布的规律。从山麓到山顶,可能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等不同的植被类型。这一现象在地理学科中是地形和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生物学科中则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体现。

(二)生态系统方面的联系

地理学科涉及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如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的分布和特征。生物学科则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例如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从地理角度来看,湿地的形成与地形、水文等因素有关,其分布受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从生物角度看,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昆虫、鱼类等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维持着湿地的生态平衡。

(三)人类活动影响的交集

地理学科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气候的改变等。生物学科则侧重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导致物种灭绝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人类的灌溉、施肥等活动,从地理角度看,可能影响土壤的水分、肥力等地理要素;从生物角度看,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

二、地理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单科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从单一学科的视角看待问题。例如在分析森林的作用时,如果仅从地理学科出发,学生可能只关注到森林对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地理功能的影响;如果仅从生物学科出发,就只重视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功能。而学科融合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森林的价值,包括它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影响等,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学效率

将地理和生物学科相关知识融合教学,可以避免重复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地理和生物学科都有涉及,如果能够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一次性的系统教学,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连贯、深入的理解。

(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和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学科融合教学,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到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地理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融合

1. 整合教材内容

教师应深入研究人教版地理和生物教材,找出可以融合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地理中的土壤类型时,可以引入生物学科中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介绍生物群落演替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科中的地形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阐述群落演替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

案例:在学习“热带雨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整合地理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与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相关)和生物教材中热带雨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由于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复杂的生境,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热带雨林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既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又明白其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2. 补充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讲解地理中的水资源保护时,可以补充生物学科中水生生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等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融合

1. 问题导向教学法

教师提出跨学科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城市扩张对城市内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有哪些影响?”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理学科中的城市土地利用、水文变化等知识,以及生物学科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生物与环境关系等知识。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两个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解答。

2. 项目式学习法

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如“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地理学科的调查方法来分析本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同时运用生物学科的知识来研究本地的生物多样性现状、生态系统结构等,最后提出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三)教学评价的融合

1. 建立跨学科的评价指标

评价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考查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学习成果时,评价指标不仅包括地理学科中的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等知识,还包括生物学科中的森林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等知识。

2.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可以采用课堂表现评价、项目成果评价等方式。例如,在项目式学习中,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跨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高中地理与生物学科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融合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科融合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亭伊.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地理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4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九届广东省中小学校(园)长论坛论文选(二).钟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33899.

[2]陆勋,刘倩.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与生物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西安市第八中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25390.

[3]付榕.学科融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23.DOI:10.27738/d.cnki.ghnkd.2023.001279.

[4]孙楠.基于地理生物学科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2.DOI:10.27019/d.cnki.gfjsu.2022.00100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与地理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JJKZX23-6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