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智慧工地的建筑智能化及机器人技术

作者

王蜀元

乌鲁木齐禾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建筑施工智能化聚焦于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高精度传感技术等,实现施工过程的高效、精准与智能化管控。机器人技术能够在复杂且动态变化的施工环境中完成材料搬运、精准装配、结构检测等多项关键任务,不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工期延误的可能性,而且极大提高了施工质量,降低了因人为操作失误而引发事故的风险。

1 建筑智能化与机器人技术结合的优势

1.1 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

建筑智能化技术通过优化施工流程、合理调配资源以及实时监控施工进度,为提高施工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机器人技术则凭借其快速、精准的作业能力,承担大量重复性工作,减少了人工操作时间。两者结合,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以高效协同运作。例如,在一个综合性建筑项目中,利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对施工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同时采用混凝土施工机器人、墙面施工机器人等进行作业,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整体施工工期缩短了 20% ,大大提高了项目的交付速度。

1.2 提升施工质量,减少误差

机器人技术的高精度作业特性,能够严格按照预设参数和程序进行施工,有效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误差,提高了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建筑智能化技术中的质量监测与分析系统,则可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实时质量把控,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例如,在建筑结构施工中,通过BIM 技术与测量机器人相结合,对结构构件的尺寸和位置进行精确控制,确保了构件安装的准确性;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对混凝土表面质量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质量缺陷,使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2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 项目信息管理

在项目信息管理领域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体现为数据集成与知识管理的深度融合,而其核心就在于构建多维异构数据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所构建的三维可视化信息平台,不但实现了设计参数、施工方案、进度计划等结构化数据的数字化表达,更是通过物联网接口,将施工现场影像、设备运行状态、环境监测数据等非结构化信息进行标准化编码与关联存储。这种多源数据的融合机制,冲破了传统信息管理中的格式壁垒,形成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资产库,为后续的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奠定了基础。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文档管理系统,运用语义分析与实体识别算法,对合同文本、技术规范、变更签证等非结构化文档予以智能解析,构建出具有上下文关联的语义网络,实现跨文档内容的检索与知识关联的推荐。

2.2 资源调度与优化

资源调度智能化建立在运筹学理论与实时数据分析的交叉融合基础之上,其本质是对施工系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能力升级。通过构建包含机械工作效能曲线、材料库存动态变化、劳动力技能矩阵等特征参数的资源数据库,运用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元启发式算法进行多目标寻优计算,可在工期约束、成本限制、质量要求等多重边界条件下生成帕累托最优解集。这种智能算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处理传统调度方法难以解决的高维非线性优化问题,尤其适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复杂资源协调场景。在动态调度层面,射频识别(RFID)技术赋能的物资追踪系统与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机械定位平台的协同运作,形成资源流动状态的实时感知网络,结合数字孪生平台的虚拟仿真结果,实现资源供给与施工需求的动态匹配。该技术体系通过建立资源状态与施工进度的双向反馈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调度中因信息滞后导致的资源错配困境,推动施工资源配置从经验驱动向模型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2.3 建筑工程数据的采集

根据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收集信息的目的性和侧重点也都不相同,因此,信息的收集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项目决策阶段。主要采集的信息包括相关市场、自然环境、新技术、新设备、政治和治安环境等信息。(2)设计阶段。主要采集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的质量和工期进度、同类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等。(3)施工招投标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收集,掌握第四系岩土层的构造情况,获取施工设计图、测绘图等相关信息以及施工预算、工程造价材料、施工单位的施工图预算等。同时还要收集施工所在城市的法律政策文件、材料和设备的价格与质量、劳动力价格、招投标代理机构的能力和管理流程等。(4)施工阶段。该阶段需要采集的信息包括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组成,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施工使用的设备型号、规格以及设备的状况;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管措施、监理大纲等。在技术资料方面,还需要收集施工场所的水文、气象数据,施工图的会审记录和交底资料等。施工实施期会随时产生数据,包括施工单位人员、设备、水、电、气等,气象数据,建筑原材料,施工中发生的工程数据,也应及时收集。(5)竣工保修期阶段。该阶段主要收集监理文件、工程准备阶段的相关文件,技术文件包括施工资料、竣工验收资料、竣工图等。

3 机器人技术在智慧工地中的应用

3.1 混凝土施工机器人提高作业精度与效率

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施工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且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混凝土施工机器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如混凝土振捣整平机器人采用双自由度自适应系统、智能运动控制算法以及高精度激光测量技术,能够实现混凝土地面整平的自动化作业,确保地面平整度合格率超过 95‰ 。在振捣过程中,机器人可根据混凝土的特性智能调整振捣参数,使混凝土内部空气充分排出,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与传统人工机械组合施工相比,混凝土振捣整平机器人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 200 平方米,施工效率提升 2 至 3 倍,同时减少了人工工时和返工成本。在某大型商业建筑项目中,使用混凝土施工机器人进行地面施工,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还提高了地面质量,为后续装修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墙面施工机器人改善作业环境与质量

墙面施工(如抹灰、喷涂、打磨等)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且对工人技术要求较高。墙面抹灰机器人通过精确的定位系统和自动化的抹灰装置,能够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墙面抹灰作业,保证抹灰厚度均匀、表面平整,有效提高了墙面抹灰质量。墙面喷涂机器人则可根据墙面面积和涂料类型,自动调整喷涂参数,实现高效、均匀的涂料喷涂,避免了人工喷涂时可能出现的漏喷、流坠等问题。墙面打磨机器人能对墙面进行精细打磨,提高墙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这些墙面施工机器人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工人的作业环境,还大幅提升了墙面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某高层住宅项目中,采用墙面喷涂机器人进行外墙涂料施工,施工效率较人工喷涂提高了 4 倍,同时涂料浪费率降低了 20%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展望未来,建筑智能化与机器人技术将持续融合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新时代。建筑行业从业者应积极拥抱这些新技术,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智能建造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四川水泥,2024(10):22-24.

[2]吴要山,杨玺.浅析BIM 技术在建筑智能化施工阶段的应用[J].智慧中国,2025(03):105-106.

[3] 王 庭 国 . 建 筑 数 字 化 融 合 应 用 的 探 索 与 实 践 [J]. 福 建 建筑,2024(09):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