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李文胜
巴彦淖尔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技术服务中心 015000
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方向转型。然而,转型过程中伴随的市场增长放缓、资金压力增大、劳动力老龄化、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形成了多重制约。住建部门数据显示,每年受理的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投诉占年度总投诉量的 30%-40% ,且绝大部分集中于毛坯住宅工程,其中隐蔽项目(如管线敷设、防水工程等)的质量问题占比最高。由于隐蔽工程后期整改难度大,且住户装修改动与施工缺陷的责任界定模糊,此类投诉往往久拖不决,成为行业治理的难点。
从工程实践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功能性缺陷,如给排水管道渗漏、电气系统短路等,直接影响建筑使用;二是安全性隐患,如消防设施安装不规范、暖通系统压力不足等,威胁居住者生命安全;三是耐久性不足,如管道防腐处理不到位、设备安装精度不达标等,导致工程寿命缩短。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行业在质量管理、技术应用、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
1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剖析
1.1 思想观念与管理意识滞后
“ 重土建、轻安装” 的固化思维
行业长期存在 “ 重主体结构、轻设备安装” 的倾向,企业技术质量部门普遍缺乏安装专业人员,将安装工程管理责任完全下放至项目层面,导致质量管理放任自流。部分企业认为 “ 设备安装能用即可” ,忽视工程的功能性、安全性与耐久性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理念严重脱节。
质量标准化与评优活动异化
质量标准化建设流于形式,评优活动过度政治化、商业化,导致企业重 “ 面子工程” 、轻实际质量,难以形成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导向。这种价值导向的偏差,进一步弱化了企业提升安装工程质量的内生动力。
1.2 主体责任与管理机制失效
监理把关形同虚设
部分监理工程师业务能力不足、责任心薄弱,对材料验收不严格、工序检查缺失、功能性试验省略,甚至随意签认技术资料,导致监理环节完全失去监督作用。例如,在管道压力试验中,少数监理人员未现场旁站,仅凭施工方报告即确认合格,为后期渗漏埋下隐患。
项目管理责任缺位
安装工程常被随意分包或转包给个人,项目管理机构缺乏水电、暖通等专业技术人员,施工过程随意性大,甚至省略关键试验环节(如电气绝缘测试、管道闭水试验)。分包层级过多还导致责任链条断裂,出现问题后各方互相推诿。
专业协调机制混乱
建筑设备安装涉及给排水、电气、消防、暖通等多个专业,各分包单位或班组往往 “ 各自为政” ,存在野蛮施工、交叉作业冲突等问题。而总承包单位管理缺位,未能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工序衔接不畅、质量隐患叠加,后续整改成本极高。
1.3 从业人员与材料管控短板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安装工程从业人员多为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对施工及验收规范掌握不全、执行不力。例如,电气安装工人对防雷接地电阻值要求不熟悉,导致接地系统不符合安全标准。企业缺乏系统培训,工人凭经验施工,进一步加剧了质量风险。
材料质量失控
安装材料市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施工方受利益驱使使用假冒伪劣材料,此类问题约占安装工程投诉的 5% 。劣质管材、电线、阀门等材料的使用,直接导致管道爆裂、电气火灾等事故频发。同时,材料进场验收、见证取样等环节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使不合格材料流入工程现场。
1.4 监管能力与技术应用不足
监管力量薄弱
机构改革后,各级质量监督机构(技术服务中心)专业人才匮乏,尤其在旗县区层面,安装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失,导致监管基本处于 “ 失控”状态。监督方式传统、被动,难以覆盖工程全过程,对隐蔽工程的质量把控更是力不从心。
技术创新与应用滞后
先进技术(如 BIM)的集成应用不足,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运维全过程的渗透率较低。部分企业虽引入新技术,但存在 “ 虎头蛇尾”现象,未能真正发挥技术对质量管控的支撑作用。同时,智能建造设备、绿色建材的推广缓慢,制约了安装工程质量的提升。
2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2.1 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服务意识
以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为指引,将质量服务理念贯穿设备安装工程全过程。通过正面宣传、职业道德教育与工作创新引导,强化企业与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推动思想觉悟向行动自觉转化。企业应树立 “ 质量是生命线” 的理念,摒弃 “ 重土建、轻安装” 的偏见,将设备安装质量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2.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加强专业培训与队伍建设
引导施工企业组织安装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安全操作等,确保技术人员与工人明确 “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鼓励企业培育或吸纳一流专业劳务队伍,通过系统培训、择优上岗、高薪激励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质量提升提供人力保障。
2.3 夯实质量标准化与样板引路制度推广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
持续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活动,以样板引路制度为突破口,要求重要工序或部位(如卫生间管道预埋、电气竖井布线)必须先做样板(间 /件),经抽查合格后方可全面施工,确保整体质量不低于样板标准。通过样板的示范作用,统一施工工艺与质量要求,减少操作偏差。
强化试验与抽查机制
制定严格的试验抽查 / 抽测方案,坚持 “ 不进行试验不放过、试验方法标准不正确不放过” 原则。对隐蔽工程的功能性试验(如管道压力试验、电气绝缘测试)实行全程旁站监督,留存影像资料,确保试验数据真实可靠。
2.4 严格材料管控与过程质量控制
全流程材料监管
以安装材料全面受控为基点,对主要材料(如管材、电线、阀门)实行进场抽查,严格禁止施工、监理单位在验收、见证取样环节弄虚作假。对有质量疑义的材料,委托第三方机构随机抽样检测,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建立材料追溯系统,记录材料来源、验收结果、使用部位等信息,实现全生命周期管控。
强化过程质量巡查
总承包单位应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重点检查工序衔接、隐蔽工程验收、交叉作业协调等环节,对发现的质量问题立即整改。推行 “ 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确保每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施工,避免质量隐患累积。
2.5 深化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驱动
推广 BIM 技术集成应用
加快推进 BIM 技术在设备安装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应用,重点解决管线碰撞、空间布局优化等难点问题。选定示范单位与项目积累经验,通过讲座、考察、学习等活动提升行业应用能力,杜绝 “ 重形式、轻实效” 现象,确保技术用精、用细、用实。
结论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居住体验与生命财产安全,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行业存在的质量问题,源于思想观念滞后、管理机制失效、技术应用不足、监管能力薄弱等多重因素。通过转变质量理念、强化企业管理、推广标准化建设、严格材料管控、深化技术创新、完善监管机制等对策,可系统性破解质量困境。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 “ 十四五” 规划 [Z].2021.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