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

黎全芳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2

一、新时代对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要求

(一)考核评价的时代契合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的核心要求始终与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最新部署深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为考核评价划定了根本遵循;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 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进一步明确了干部履职的时代方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则将“ 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 作为评价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内容,提供了具体政策依据。

(二)考核评价的实践维度要求

从实践维度看,这种要求集中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政治引领的首位性,必须把“ 两个维护” “ 政治忠诚” 作为考核首要标准,重点观测干部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方面的实际成效;二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将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推进、“ 三全育人” 体系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等作为核心内容,凸显高校育人本质;三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性,围绕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考核干部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对接国家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实绩。

(三)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价值

研究新时代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理论层面,其有助于丰富公共管理领域干部考核评价理论,特别是通过将绩效管理理论、胜任力模型理论与高校治理特点深度结合,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评价框架,弥补现有研究中静态指标多、动态调整机制少的不足。国内学者早期多关注考核办法与规范化问题,如周俊飞等对考核办法的初步探索,而新时代研究需在此基础上融入战略导向与动态调整理念[1]。高守直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这一观点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呼应[2]。现实层面,科学的考核体系能有效破解当前干部管理中“ 考用脱节” “ 导向模糊” 等问题,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同时,通过明确考核标准与结果运用机制,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发展提供客观依据,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徐润在研究中曾提到,高校干部考核体系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治理效能的提升,这一结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更显重要[3]。

二、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

(一)考核指标设计的缺陷

当前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指标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科学性与适配性缺陷。一方面,部分核心指标过于笼统抽象,如“ 德” 的考核多停留在理论学习、政治表态层面,对“ 政治担当” “ 政治能力” 等关键素质缺乏可量化的观测标准;“ 绩” 的考核虽强调实绩,却未充分区分岗位差异,教学单位与行政部门、校级领导与基层干部共用一套指标,导致“ 一刀切” 现象普遍。刘昌艳等曾探讨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的综合评价方法,强调指标设计需兼顾全面性与针对性,而当前体系显然未能满足这一要求,尤其在不同岗位能力维度的区分上存在短板[4]。另一方面,指标更新滞后于时代需求,未能及时纳入“ 教育数字化转型” “ 跨学科建设” “ 科研成果转化” 等新时代任务,与高校发展战略衔接松散,难以引导干部聚焦核心工作。朱敏在研究中指出,高校干部考核指标若与学校发展目标脱节,将直接削弱考核的导向作用,这一问题在当前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高校甚至仍沿用十年前的指标框架[5]。

(二)考核实施与结果运用的矛盾

考核实施过程与结果运用环节的矛盾同样突出。在实施层面,形式主义问题显著:考核方式仍以年终集中测评为主,日常考核流于形式,缺乏对干部履职过程的动态跟踪;民主测评多局限于同级和上级,服务对象(如师生、合作单位)参与度低,评价视角片面。部分高校中,个别谈话因碍于情面“ 言不由衷” ,民主测评变成“ 填表打分” ,导致考核结果与干部实际表现偏差较大,公信力不足。赵林等曾强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的规范化,而当前考核过程的随意性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如缺乏统一的测评标准和记录规范[6]。在结果运用层面,考核与干部发展的关联性薄弱:考核结果与晋升、培训、薪酬的挂钩度低,“ 优秀者未优先任用、不合格者未及时调整” 的现象普遍;反馈机制不健全,干部仅知晓考核等级,对自身短板与改进方向不明确,难以形成“ 考核—反馈—提升” 的闭环。周俊飞等在早期研究中就已关注到考核结果运用不足的问题,但其在新时代仍未得到根本改善,部分高校甚至存在考核结果“ 束之高阁” 的情况[1]。此外,动态调整机制缺失与数字化水平低加剧了体系僵化—考核指标未随国家政策(如“ 双一流” 建设新要求)、学校发展阶段(如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及时优化,考核仍依赖人工统计,效率低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三、新时代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关键要点

(一)考核评价的创新实践经验

国内多所高校近年来结合新时代要求探索考核评价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在突出政治标准与党建业务融合方面,广西大学将“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列为中层领导班子考核首位指标,设置“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专项得分项;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明确“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 一岗双责’ 内容占考核总篇幅至少五分之一” ,通过量化占比强化政治责任。中央音乐学院则将“ 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党建融合”作为教学科研单位领导班子核心指标,如将“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作为系部书记考核的硬性指标,避免“ 两张皮” ,这与丁生华等提出的“ 四位一体” 干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中“ 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理念相契合,该体系强调通过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结合,动态监测融合成效[7]。在聚焦立德树人与分类考核方面,广西大学将“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列为中层领导班子关键指标,细化为“ 辅导员队伍建设达标率” “ 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参与度” 等可量化内容;中央音乐学院把“ 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纳入考核,将“ 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成效” 作为重要观测点;重庆工商大学将二级单位分为教学、科研、管理三类,制定专项指标,对教学科研单位干部侧重“ 学科评估贡献度” “ 科研团队建设” ,对行政部门干部侧重“ 师生办事效率提升” “ 管理流程优化” ,有效避免了“ 一刀切” 。

(二)构建考核体系的核心原则

从这些经验中可提炼出构建新时代考核体系的核心原则。一是必须坚持政治首位与育人为本的统一。赵亚娇在研究院校纪检干部考核时指出,政治标准的刚性约束是干部考核的基础,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高校党政干部考核——只有将政治忠诚、政治纪律作为考核首要内容,如设置“ 重大政治任务响应速度” “ 政治理论学习转化成效” 等具体指标,才能确保干部履职方向不偏离[8];同时,必须将育人成效作为核心指标,如福建师范大学要求干部述职中体现“ 落实学校‘ 十四五’ 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 的具体举措,将“ 毕业生就业率” “ 用人单位满意度” 等育人质量指标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二是必须注重动态评价与多元参与的结合。考核方式应综合运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专项考核,如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将“ 列席会议、调研走访、谈心谈话” 纳入平时考核,每月形成《干部履职动态简报》;内蒙古艺术学院通过巡察、审计、重大事件督查开展日常监测,将“ 疫情防控应急处置”等突发任务表现纳入考核。评价主体需突破层级限制,四川大学要求机关部处干部考核纳入“ 服务对象代表民主测评” ,邀请教师、学生、离退休人员代表参与打分;中央音乐学院需经“ 本单位全体教职工民主测评” ,并设置“ 服务师生满意度” 网络测评通道,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詹承豫等提出的“ 以预防为导向” 的考核理念也为这种动态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念强调通过过程性监测,提前识别干部履职风险点[9]。

四、深化新时代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核心环节,需突出政治标准、实绩导向与分类差异。在细化政治素质指标方面,应将“ 政治忠诚” “ 政治担当” 转化为具体可观测的行为,如“ 落实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的及时性与成效” 可细化为“ 文件传达至执行的平均时长” “ 决策落地后的师生反馈评分” ;“ 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成效” 可量化为“ 校园新媒体内容审核合格率” “ 学术讲座政治把关到位率” ,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做法建立政治表现“ 正负清单” ,正向清单包括“ 在重大舆情处置中立场坚定” ,负向清单包括“ 对错误言论处置不力” ,增强可操作性。在强化立德树人指标方面,需设置“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 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等子项,如广东科技学院将“ 五育导师” 履职(每周至少1 次深入学生宿舍或课堂)作为评优必要条件,将“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 纳入学院副书记考核指标,使育人责任可量化、可追溯。对于分类差异,可借鉴于米等提出的“ 锐意改革型” 考核思路,该思路强调将改革创新成效作为核心指标[10],具体而言,对研究型高校干部增加“ 基础研究突破” “ 科研成果转化贡献度” ,如“ 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 “ 专利转化经济效益” ;对应用型高校干部侧重“ 产教融合项目数量” “ 技术服务地方经济效益” ;对行政干部突出“ 管理效能提升” “ 师生满意度” ,如“ 办事流程简化率” “ 线上服务平台使用率” ,避免“ 上下一般粗” 。

(二)健全考核实施机制

健全考核实施机制是确保体系落地见效的保障,需强化动态调整、结果运用与数字化支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根据国家政策(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新要求)、学校发展阶段(如学科评估、数字化转型)评估指标适用性,成立由党委组织部、教务处、科研处等组成的指标调整委员会,通过专家论证与师生调研,及时更新权重,例如当学校推进“ 跨学科建设” 时,临时增加“ 跨学科团队建设中的协调作用” 指标,权重不低于 5% ;当强调“ 整治形式主义” 时,细化“ 会议精简率” “ 报表减负成效” 等子项。优化考核流程,构建“ 平时考核( 60% ) + 年度考核( 30% )+专项考核 (10% )”的全周期评价体系,平时考核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记录干部履职数据(如重大任务推进情况、师生反馈),开发“ 干部考核 APP” 实现任务上传、进度跟踪、满意度评分等功能,避免“ 一考定终局” 。强化结果刚性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晋升、培训直接挂钩:优秀者优先纳入后备干部库、给予“ 名校访学” 等培训资源倾斜;基本称职者由党委副书记约谈并制定 3 个月整改计划;不称职者调整岗位或免职,参考南昌大学“ 能上能下” 机制,近三年已有 5 名考核不合格干部被调离管理岗位。同时,建立“ 考核—反馈—改进” 闭环,向干部书面反馈优势与不足,如针对“ 创新能力不足” 的评价,配套“ 创新管理培训课程” 。此外,需加强组织保障,由学校党委牵头,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等协同推进,修订《干部考核办法》明确指标调整程序、数据安全要求等,确保考核有章可循,这也是赵林等学者强调的考核规范化的核心要求[6]。

参考文献

[1]周俊飞,朱蕾.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办法之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8):70-71.

[2]高守直,杨波,杨广柱,等.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锻造可堪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J].石油组织人事,2023,(04):25-28.

[3]徐润.高校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优化[J].公关世界,2023,(13):141-143.

[4]刘昌艳,黄家明.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75-77.

[5] 朱敏. 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评价问题之探讨[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27(03):114-116.

[6] 赵林, 徐友. 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规范化思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版),2006,(02):77-80.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06.02.013.

[7]丁生华,张晖,王安晖.“ 四位一体” 干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组织人事,2025,(03):29-33.

[8]赵亚娇.院校纪检干部监督执纪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军转民,2024,(13):217-219.

[9] 詹承豫, 徐培洋. 健全以预防为导向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J]. 中国应急管理,2023,(12):40-43.

[10] 于 米 , 周 达 . 构 筑 锐 意 改 革 型 干 部 考 核 评 价 体 系 的 四 个 着 力 点[J]. 领 导 科 学 论坛,2025,(04):19-23.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5.04.00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2 年度教育评价改革专项重点课题“ 多元评价主体下高校党政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2022ZJY352)。

作者简介:黎全芳(1989.12—),男,壮族,人,行政科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宣传与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