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分析与预防机制研究

作者

孟俊华

安徽新天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引言

在建筑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施工安全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大量工程项目在高强度、高速度推进的同时,暴露出管理粗放、安全保障措施滞后等问题。施工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强、伤害程度重、波及范围广等特征,严重时甚至酿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件。根据历年数据统计显示,建筑施工行业仍是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的领域之一,主要原因涉及管理失控、人员违章、设备失修、环境恶劣等多方面因素。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施工单位不断加强安全监管与制度建设,但事故总量仍未根本遏制,反映出当前安全管理体系仍存在结构性缺陷与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施工安全事故的致因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预防与干预机制,以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防控的转变,推动施工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致因的主要表现与归因路径

建筑施工事故成因复杂,不同于单一设备或人员操作错误引发的孤立事件,其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长期叠加、交叉作用的结果,呈现出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从致因机理来看,施工安全事故可归因于五个方面:人为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物资材料因素、施工组织方法因素以及施工环境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尤其在安全意识薄弱、技能不足、违章作业频繁等情形下,极易引发隐患并导致事故升级。设备因素则包括机械老化、保养不当、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在高空作业、吊装环节中,设备故障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在材料管理方面,使用不合格材料、堆放杂乱、运输不当均可能诱发事故隐患。施工方法方面,组织混乱、交叉作业密集、工期压缩等状况,会打乱工序节奏,提升作业风险负荷。环境因素则表现为高温、强风、降雨、夜间等特殊条件下的施工危险性显著增加,尤其在极端天气下尤为突出。这些因素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通过“ 链式反应” 共同作用于事故的发生。为准确理解其内在逻辑,还需结合系统分析方法建立风险演化模型,将外显风险与潜在诱因纳入统一框架,揭示事故发生的过程性与系统性特征,为防范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二、现行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制度缺陷与实践短板

尽管施工单位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但在实际运行中,制度执行的刚性不足与覆盖不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安全管理职责划分模糊,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项目在责任层级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叠,出现管理盲区,导致信息传递迟缓、应急响应滞后。安全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形式化现象普遍,难以真正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认知与风险防范能力。对于新进人员、临时用工等高风险群体,培训流于形式,考核缺乏实效,操作风险频发。

施工过程中对动态风险的识别与应对能力也较为欠缺。多数项目仍依赖静态的交底和风险预判,对现场环境变化的响应滞后,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持的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系统。在技术应用方面,部分项目未能将施工装备与信息管理系统有效融合,传统管理手段难以适应现代化工地的复杂性。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激励机制缺位也抑制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措施的执行效果。制度运行失效与管理实践脱节,是施工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之一。要实现施工安全根本好转,必须从制度刚性、执行力与现场响应等方面系统优化安全管理机制。

三、建筑施工事故防控的关键节点与风险闭环机制设计

施工过程中存在多个高风险作业环节与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往往是安全事故多发的“ 风险交汇点” ,包括基坑开挖、高空作业、临边作业、大型构件吊装、电气施工等环节。针对这些高风险工序,应建立分阶段、分责任的控制机制,确保每个节点前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措施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形成以“ 预控 + 监测+反馈” 为核心的闭环式管理体系,实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改进的全过程安全控制。

在预控方面,需依托技术手段建立风险识别模型,对关键作业进行危险等级评估,提前制定防护方案与应急措施。在监控层面,应引入视频监测、物联网感知设备与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作业现场的动态监管与风险预警。反馈机制则应涵盖事故隐患记录、整改闭合、经验复盘等内容,确保每一次事件都成为安全能力提升的机会。此外,项目安全管理需结合施工进度与资源配置同步调整,动态更新风险台账与应对策略,打破静态安全管理模式,转向“ 实时感知、智能响应” 的动态安全管理体系。唯有在关键节点构建可追踪、可预警、可干预的安全闭环系统,方能真正实现事故发生概率的系统性降低。

四、施工安全预防机制的构建路径与管理策略优化

建立科学高效的安全预防机制,是建筑施工行业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目标。在机制构建中,应注重制度、技术与文化三者的协同作用。制度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体系与监督考核机制,强化项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履职要求,通过量化指标对安全绩效进行考评,促使管理层形成“ 重安全、强执行” 的管理导向。技术方面,应推动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如采用BIM 技术进行施工风险模拟,借助物联网平台进行作业环境实时监控,提高风险识别精度与处置速度。

在文化建设层面,应将安全理念深植于组织运营全过程,通过长期宣教、典型引导与制度渗透,形成“ 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 的价值氛围。此外,预防机制的运行需具备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项目特征、施工环境变化与管理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避免“ 一刀切” 式的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应加强专业安全人员配备,建立“ 监督+服务” 双重职能的安全团队,既能推动制度执行,又能在现场提供技术支持与风险指导。通过上述路径,构建出多维度、全覆盖、可持续的预防机制体系,逐步实现由被动防护向主动控制的转变,提升整体安全管理能力。

五、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复杂性高的任务,其事故致因常常具有交叉性与多发性特点。本文围绕施工事故的成因分析,揭示了其在人、机、料、法、环等要素中的具体表现与内在逻辑,指出当前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在执行力、动态性与技术融合方面的突出短板,并以风险闭环与动态调整为核心,提出施工安全事故的关键节点控制与机制优化路径。研究认为,要实现建筑施工安全水平的根本提升,必须在制度层面强化责任落实,在技术层面推动信息化手段融入,在文化层面培育安全价值共识,构建覆盖全流程的预防与干预体系。随着建筑行业现代化转型步伐的加快,基于系统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安全管理机制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建筑企业应主动转变管理理念,从源头治理出发,持续优化机制建设,以实现施工现场本质安全为目标,助力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增,冀春杰,简思敏,等.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安全事故致因分析研究[J].广州建筑,2024,52(S1):74-78.

[2]杨晓娟.建筑工程安全事故致因分析及防控体系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04):239-241.

[3]寇超.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8(03):126-128.DOI:10.19537/j.cnki.2096-2789.2023.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