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强化传热的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新方法
刘睿
四平市热交换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吉林省四平市 136000
一、引言
在全球能源危机与环保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工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换热器作为实现不同温度流体热量交换的关键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力、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能耗与运行成本。
二、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
强化传热是通过人为干预手段,增强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其核心在于提高对流传热系数或增大有效传热面积。根据传热学理论,对流传热速率公式为:Q=hAΔ t,其中 Q 为传热量,h 为对流传热系数,A 为传热面积,Δ t 为传热温差。因此,强化传热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增大传热面积 A,在有限空间内通过设计紧凑化结构(如翅片、微通道等)增加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
二是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h,通过改变流体流动状态(如增强湍流、产生二次流)或优化壁面特性(如表面粗糙化、涂层改性),减少热阻;
三是合理控制传热温差 Δ t,通过优化流道布局使冷热流体温度分布更均匀,避免局部温差过小导致的传热效率下降。
在实际应用中,强化传热需兼顾流动阻力的影响。过度增强传热可能导致流动阻力急剧增大,增加动力消耗,反而降低系统综合能效。因此,结构优化设计需在传热强化与阻力控制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三、传统换热器结构优化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换热器结构优化方法主要基于经验设计与单一参数试错,存在以下明显局限性:
一是依赖经验公式与图表,设计精度低。传统方法多采用经典传热与阻力计算公式(如 Dittus-Boelter 公式、Fanning 摩擦系数公式),这些公式基于特定工况推导,忽略了复杂结构中的流场干扰、边界层分离等细节,难以准确预测实际传热性能。
二是优化目标单一,缺乏系统性。传统设计往往仅针对传热效率或流动阻力单一指标进行参数调整,如单纯增加翅片高度以增大传热面积,却未考虑其对流动阻力的负面影响,导致综合性能不佳。
三是设计周期长,成本高。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参数优化时,需制作大量样机并进行反复测试,不仅耗时费力,还难以覆盖所有参数组合,限制了优化空间。
四是难以应对复杂结构设计。随着换热器向紧凑化、集成化发展,传统方法无法有效处理微通道、多孔介质等复杂结构的多参数耦合问题,难以实现全局最优设计。
四、基于强化传热的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新方法
(一)新型结构仿生设计法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结构具有高效传热特性,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叶脉的分支网络等。新型结构仿生设计法通过模仿生物高效传热结构,开发具有强化传热功能的换热器核心部件。
例如,模仿蜂巢结构设计的六边形微通道换热器,在相同体积下比传统圆形通道的传热面积增加 20%~30% ,且流体流动更均匀,湍流强度提高15% ,传热系数提升 25% 以上。同时,六边形结构的力学性能更优,可承受更高压力,适用于高压工况。
此外,基于叶脉网络的分叉流道设计,通过模拟叶脉的多级分支结构,使流体在流道内实现均匀分配,避免局部死区,传热效率提升 18% ,流动阻力降低 10‰ 。该设计在分布式换热器中表现出显著优势。
(二)智能优化算法结合数值模拟法
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具有全局寻优能力,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可实现换热器结构参数的高效优化。
其核心流程为:首先建立换热器三维模型,确定优化参数(如翅片间距、流道宽度、角度等)与目标函数(如传热系数与摩擦系数比值);然后利用 CFD 软件模拟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传热与流动特性,生成样本数据;
最后通过智能算法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与寻优,得到最优参数组合。
以翅片管换热器优化为例,采用遗传算法结合 CFD 模拟,以传热系数最大化为目标,同时约束流动阻力增幅不超过 10‰ 。优化后,翅片间距从 3mm 调整为 2.2mm ,翅片倾角从 0∘ 变为 15∘ ,传热系数提升 30% ,流动阻力仅增加 8% ,综合性能优于传统试错法设计。
(三)多场耦合协同优化法
换热器内的传热过程往往伴随流体流动、温度场、压力场甚至电磁场等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多场耦合协同优化法通过建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分析各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实现结构参数的协同优化。
例如,在电磁强化传热换热器中,电磁场可使流体产生电磁力扰动,增强湍流强度。通过耦合电磁场与流场、温度场的数值模型,优化电极布置位置与电流强度,可使传热系数提升 40% ,同时避免因电磁力分布不均导致的局部阻力激增。
对于高温高压换热器,考虑温度场与应力场的耦合作用,优化壁面厚度与流道布局,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少热应力集中,延长设备寿命,同时提升传热效率 12‰
(四)拓扑优化设计法
拓扑优化通过在给定设计空间内优化材料分布,实现结构性能的最大化。在换热器设计中,拓扑优化可用于流道布局、换热面形状等关键结构的创新设计,突破传统结构形式的限制。
以板式换热器流道拓扑优化为例,通过定义流道区域为设计空间,以传热效率与流动阻力的综合指标为目标函数,采用变密度法进行拓扑优化。优化后得到的非对称分叉流道结构,相比传统平行流道,传热系数提升22% ,流动阻力降低 15% ,且流道内无明显涡流区,流体分布更均匀。
五、案例分析
(一)仿生微通道换热器优化设计
某研究团队针对电子设备冷却用微通道换热器,采用仿生设计法进行结构优化。原换热器为矩形直通道,存在传热面积不足、局部过热问题。
优化方案:模仿蜂巢六边形结构,将通道截面改为正六边形,边长0.5mm ,同时采用叶脉式分叉进口设计。通过 CFD 模拟与实验验证,优化后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从 5000W/(m2⋅K) 提升至 6500W/(m2⋅K) ,散热能力满足高功率电子元件需求,流动阻力仅增加 5% ,远低于传统设计的阻力增幅。
(二)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翅片冷凝器优化
某空调企业为提升冷凝器能效,采用粒子群算法结合 CFD 模拟进行优化。优化参数包括翅片高度( 3-8mm )、波纹深度( 1-3mm 、间距( 2-5mm ),目标函数为 COP(能效比)最大化。
优化结果:最优参数组合为翅片高度 5mm 、波纹深度 2mm 、间距3mm 。与原设计相比,冷凝器传热系数提升 25% ,风量阻力降低 18% ,空调 COP 提高 12% ,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六、结论
基于强化传热的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新方法突破了传统设计的局限,通过仿生设计、智能算法与数值模拟结合、多场耦合协同优化、拓扑优化等手段,实现了传热效率与流动阻力的协同提升。案例验证表明,这些新方法可使换热器传热系数提升 15%-40% ,流动阻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显著改善了设备综合性能。
参考文献
[1] 李华,王磊,等。仿生微通道结构强化传热特性研究 [J]. 化工学报,2023, 74 (3): 1023-1031.
[2] 张伟,刘静,等。基于遗传算法的翅片管换热器结构优化 [J]. 热能动力工程,2022, 37 (5): 89-95.
[3] 赵刚,陈明,等。多场耦合下换热器结构协同优化设计 [J]. 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 42 (8): 1987-1994.
[4] 王丽,刘强,等。拓扑优化在板式换热器流道设计中的应用 [J]. 机械工程学报,2020, 56 (12): 1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