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与情感的融合
徐梦情
茶亭中心小学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当前学生心理和心理发展而展开的,教师应科学利用心理学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应给予重视,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一、小学美术中心理健康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体体系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综合价值,还通过视觉艺术语言载体形成对学生心理认知与情绪倾诉和审美鉴赏的教育,小学美术课程通过构图布局谋划和空间表现探究等基础教学,引导学生在创作时调动情感体验,由此形成潜移默化地对心理和情绪进行调适疏导的功效。当学生进行色彩冷暖对比和明度节奏操纵等,不仅培育审美判别与艺术洞察力,还在色彩象征意义及造型意象的构建进程中实现个体情感状态的外显与传达,美术课堂中惯常的主题创作与装饰组合等,为学生开辟了非言语的心理减压平台,推动其在个性化的视觉展现中逐步建立起情绪调节的机制和积极自我认知内容。在综合材料创作中,学生通过自主掌控媒材质感和画面层次及形象结构,推动了内在情感的融合与心理能量的宣泄,有力奠定了学生适应能力与情绪稳定性的根基,体现小学美术教学在心理健康塑造方面的特别作用与不可替代的教育功效。
二、心理健康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与情感的融合方法
(一)情感与色彩的共鸣
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背景大环境下,小学美术教学需突出学生情绪体验与艺术表达的相互融合,尤其在色彩教学期间,建立色彩心理与情感认知的互动体系,搭建聚集学生的情感投射载体,色彩不仅是组成画面形式语言的核心元素,还是学生抒发内心情绪和调适心理状况的关键介质,通过引导学生明确色彩三要素在构图中的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在色彩布置中体会不同色彩对情绪的映照功效,充分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与心理调适能力提升。
针对“ 色彩的变化” 而言,教师可通过设置多层次色彩构成的相关练习,带领学生通过水粉颜料开展暖色系与冷色系的变换操作,且结合马赛克拼贴、点彩构成等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考察色彩渐变内情绪表达的多样情形,教学实施期间,教师可借助色彩情感的图谱,引导学生识别高纯度暖色带来的变化,由此实现情感在画面组合中的表达,引发学生在色彩语言的情感领会,令美术创作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生成和内在心理健全的有效路径。
(二)色彩与情感的链接
在小学进行美术教学期间,色彩不仅是属于构成绘画作品的基本要素,更是激起情感表达及心理调节的关键。在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中教学须重视色彩情感象征意义与审美心理效应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通过冷暖色对比的效果和色相的倾向表现与明度的动态变化等实现情感意象恰当表达,教学理念宜凸显色彩与情绪感受的双向互动模式,倡导“ 色彩触动心境—情感激发灵感—艺术加以表达” 的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在色彩运用中建立起自我认知与心理建构能力的意识。
在“ 秋冬的色彩”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秋冬自然景观中典型的色彩变动,借助色相环理论框架和色彩冷暖分类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秋冬色彩所蕴含的情绪倾向和心理暗示意义。在秋季作品中运用高纯度展现丰收、温暖且宁静之感受,针对冬季创作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色彩呈现寂静、清冷、内敛的心理意象,然后借助调色的实践练习和色彩构成训练以及主题绘画的创作,促进学生认知色彩情绪的呈现功能,该课程通过色彩构成与情感投射深度聚合,提升学生色彩觉察与艺术表达能力,提升情绪调节及心理抗逆能力,呈现小学美术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三)色彩与情绪的调节
在心理健康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应全面挖掘色彩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正向效能,通过系统地引领学生在冷暖搭配以及色彩联想等环节达成情感表达与心理疏导深度契合,色彩具备鲜明的象征属性与情绪唤起效应,不同搭配能唤起多元的情绪体验,进而左右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认知行为模式,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期间,需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进程与审美水平,稳妥构建色彩情感的引导方向,根据色彩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识别情绪的波动情形,通过色彩体验达成心理疏导。
在“ 趣味水墨” 课程规划中,教师将水墨晕染含有的流动性与偶发性作为切入的关键,结合宣纸表现出的渗化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层次,在冷暖对比氛围中抒发内心的情感波澜,且经由调兑国画惯用色彩推动学生在自由创作时实现情绪的具象化表露与审美演进。在课堂引导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判别水墨画面中冷色系的慰藉作用与暖色系的激发效力,进一步提升其对色彩心理暗示作用的认识水平,提升学生对个体情绪的觉察与处理能力,进而发挥小学美术课程于推动心理健康成长中的教育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将色彩与情感深度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但有益于强化学生的艺术表达实力与审美品鉴能力,还在潜移默化之际达成了情绪管控与心理疏通的教育效能,采用系统整合的色彩教学模式,教师可合理引导学生判别自身情绪、表达内心情怀,从而增进学生心理水平与情绪管理能力。小学这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起着独特且紧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将色彩当作情感纽带,又可激活学生的艺术创新智慧,也建立起非言语的心理沟通途径,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达成心灵的自在释放与内在世界的自我觉察,教师应不断摸索和践行色彩与情感结合的教学路径,课堂中重视学生情绪感知与心理成长协同共进,发挥小学美术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别样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严茜茜.心理健康视域下小学美术科学幻想画的教学[J].青春期健康,2024,22(24):88-89.
[2]李彬彬.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