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曲晓春
内蒙古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162673
引言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玉米种植技术不断更新,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植管理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仍存在产量不稳定、品质下降等问题。因此,研究和掌握玉米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玉米种植管理技术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品种是玉米种植成功的基础,直接影响产量、品质、抗逆性,应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土壤肥力、种植制度及市场需求。根据积温、降水等气候条件选种,积温低地区选早熟品种,降水多地区选耐涝品种;肥沃地块选喜肥高产品种,贫瘠地块选耐瘠薄品种,且优先选择抗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品种。种子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及苗期病虫害预防。播前选种,剔除瘪粒、破损粒和病虫害粒,保留饱满整齐的种子;播前2-3 d 晒种,每天翻动2~3 次,杀菌和提高种子活力;药剂拌种要针对性选药,防地下害虫用辛硫磷、毒死蜱,防丝黑穗病用戊唑醇、三唑酮,药剂要均匀覆盖种子表面,晾干后播种。
(二)精细播种管理
播种质量是影响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重要环节,是高产的关键。播种时间根据气候和品种特性来确定,春玉米播种的时间应在土壤表层 5~10cm 地温稳定在 10–12∘ C 时,避免过早烂种或过晚缩短生育期;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抢种,6 月上中旬完成播种,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播种方式根据土壤、地形和规模来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好的地块采用直播,机械播种效率高且均匀,人工点播灵活性强;早春低温或需提前播种地块采用育苗移栽,可培育壮苗、延长生育期。播种密度应结合品种、土壤和气候综合考虑,紧凑型品种每亩 4000~5000 株,平展型 3000~3500 株,肥沃地块适当密植,贫瘠地块稀植。播深控制在 3~5cm ,沙质土壤深播,黏质土壤浅播,播后及时覆土镇压。
(三)科学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有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管理。苗期核心是壮苗,要让苗全苗齐苗壮。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缺苗少则3-4叶期带土移栽,缺苗多则补种,补苗后浇足定根水;3-4 叶期间苗定苗,去除弱苗、病苗、杂苗,按预定密度定株距。苗期进行中耕松土,遵循“ 浅-深-浅” 原则,苗期浅耕防伤根,中期深耕促根下扎,后期浅耕防倒伏。穗期植株生长快、需肥需水量大,重点是促茎秆粗壮、穗大粒满。大喇叭口期追施穗肥,每亩施尿素 20~25 公斤,结合中耕培土施肥;遇干旱及时沟灌或喷灌,避免大水漫灌;同时防治玉米螟,采用药剂灌心或投放赤眼蜂。花粒期重点防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保证水分供应防干旱早衰,适当追施粒肥,每亩施尿素 5~10 公斤,脱肥地块叶面喷施 0.2%~0.3% 磷酸二氢钾和 1%~2% 尿素溶液,每隔 7~10 天一次,连喷 2~3 次;通过合理密植、增施钾肥和中耕培土防倒伏。
合理施肥需依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遵循“ 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原则。基肥播种前结合耕地施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复合肥 30~40 公斤,且深施入土。追肥按不同生育期需求进行,配合叶面追肥补充营养。按不同生育期需水特性和墒情进行灌溉,苗期需水少,适当干旱促进根系生长;拔节至抽雄期需水增加,大喇叭口期需保证供水;灌浆期保持土壤湿润促籽粒灌浆。优先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雨季注意排水防涝,避免田间积水造成根系缺氧腐烂。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主要病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害主要包括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锈病等,它们通过病害侵害叶片、穗部等重要器官,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斑病与小斑病都是真菌性叶部病害,大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之后扩展为长梭形病斑,其中央呈黄褐色,边缘为暗褐色;小斑病是椭圆形或近圆形的小型病斑,颜色较深。防治此两种病害,需优先选择抗病品种,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除销毁病叶病株减少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发病初期喷施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或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每隔 7~10 天一次,连续喷施2~3 次。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病害,以雄穗和雌穗为病害,以雄穗花器变形,雌穗果穗变形并有黑粉。防治以种子处理为主,选用抗病品种并在播种前用戊唑醇、三唑酮等药剂拌种,农业防治需实行与非禾本科作物2~3 年的轮作,及时拔除未散粉的病株并深埋或烧毁。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生长后期,危害叶片、叶鞘和茎秆,初期出现淡黄色小点,后形成孢子堆,防治需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发病初期喷施三唑酮、戊唑醇或醚菌酯等杀菌剂,每隔10~15 天一次,连续喷施2~3 次。
(二)主要虫害防治
玉米虫害种类繁多,玉米螟、蚜虫、地下害虫、粘虫等是主要危害种类,需根据其发生特点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玉米螟以幼虫蛀茎危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导致植株倒伏、穗部发育不良。防治采用综合措施:农业防治秋收后深翻土壤,将越冬幼虫翻至地表冻死或被天敌捕食,选用抗虫品种;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生物防治在产卵期每亩投放 1 万-2 万头赤眼蜂寄生卵粒,或喷施苏云金杆菌(Bt);化学防治在大喇叭口期用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毒沙灌心,或喷施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蚜虫聚集在叶片背面和心叶吸食汁液,导致叶片黄化卷曲,还传播病毒病。防治需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寄主;保护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控制种群。药剂防治,发生初期喷施吡虫啉、啶虫脒或噻虫嗪,重点喷施叶背面。地下害虫害,比如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危害种子及幼苗,造成缺苗断垄。防治:采用农业防治与药剂处理结合:轮作倒茬,深翻土壤,合理施肥,避免未腐熟有机肥;播种前用辛硫磷、毒死蜱拌种,保护种子幼苗;播种前结合耕地每亩撒施辛硫磷或毒死蜱颗粒剂处理土壤2~3 公斤。粘虫是迁飞性害虫,幼虫食叶,重者食光叶片仅留叶脉。同时,加强虫情监测预警,掌握虫情动态进行防治。幼虫 3 龄前施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重点喷洒叶片背面和心叶处。对于虫口密度大的地块,可适当加大用药量或增加喷施次数。
结论
病虫害防治是贯穿种植管理和育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选种、精细播种、合理肥水及田间管理,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对主要病虫害采用农业、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可达到防治危害、减少损失的目的。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要不断地改善品种,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技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促进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为玉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改丽. 玉米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 种子科技, 2025, 43(05): 163-165.
[2]周广志, 程相银. 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新农民,2024, (36):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