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储能系统协同调度策略

作者

文威

身份证号:411528199202025532

引言:

当前,新能源发电以风电、光伏为代表,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新增装机容量的主力军。伴随新能源大规模集中接入,电网面临着源侧输出波动、负荷侧需求变化以及输电网架结构限制等多重挑战,如何实现新能源的高效并网与消纳已成为电力行业关注的焦点。储能系统凭借其“ 充放自如”的特性,可有效应对新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优化系统负荷曲线,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新能源并网消纳与储能系统协同调度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的协同推进。本文以新能源并网消纳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系统梳理关键技术难点,探讨储能协同调度策略,并为未来智能电网下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的现状与技术挑战

近年来,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最大的组成部分。但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的波动性、随机性,新能源输出功率与电网负荷难以实现高度匹配,导致弃风、弃光现象频发。受制于电网调峰能力、电力市场机制、输电通道容量及区域负荷时序不匹配等因素,新能源消纳瓶颈日益突出。从技术层面来看,新能源电力的随机波动给电力系统调频、调峰和稳定运行带来显著挑战。传统的火电、抽水蓄能等调峰资源受制于响应速度、经济性等因素,难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灵活性需求。同时,大规模新能源电站的并网点往往地处偏远、网架薄弱区域,导致电能跨区输送受限、局部区域调度难度加大。此外,新能源出力预测精度低,导致电力系统调度方案的科学性和实时性面临巨大考验。因此,必须突破并网控制、系统运行与智能调度等多方面的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的并网消纳能力。

二、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并网消纳中的作用机制

储能系统通过电能的时空迁移,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多维度支撑。首先,储能系统具备良好的快速响应特性,能够在新能源发电波动时段实现充放电切换,平滑新能源出力,降低系统频率波动。其次,储能设备在负荷低谷时段吸收富余新能源,在负荷高峰时段释放能量,参与系统调峰,缓解火电等传统调峰资源的压力。此外,储能系统可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提升分布式能源的自消纳能力和局部电网的安全稳定水平。储能还能够辅助新能源电站提升一次调频、调压、无功补偿等能力,支持并网电能质量和系统运行稳定性。在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中,储能系统可与风光互补、气电互补等多元能源高效协同,实现系统整体优化和资源最大化利用。随着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等)的持续创新及成本下降,储能在新能源并网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规模正快速提升,成为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和提升系统消纳能力的关键支撑。

三、储能系统协同调度的优化策略与实现途径

储能系统协同调度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储能“ 移峰填谷、削峰填谷、频率调节、备用支撑” 等多重功能,实现新能源与电网负荷的最优匹配。当前,主流协同调度策略包括基于日前—实时联合优化调度、分层—分布式协同控制、基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调度、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调度等多种模式。首先,通过多时段联合优化,将新能源发电功率、储能充放电曲线、负荷预测等参数综合考虑,制定全局最优的运行方案。其次,分层分布式调度机制在主网、局部电网和微网多层次联动,实现局部自调节和全局协同。第三,建立新能源与储能参与的电力市场机制,设立辅助服务市场,激励储能参与调频、调峰等系统服务。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系统整体运行经济性。最后,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法,提升系统运行状态的预测与决策能力,智能分析新能源出力、储能状态和负荷变化,实现高效智能化调度。储能系统协同调度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先进的信息通信、智能控制和市场机制等多方面支撑。

四、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与储能调度协同的综合举措

提升新能源并网消纳能力与储能系统调度协同水平,需要技术创新、机制完善和政策支持的多重发力。首先,要加快储能技术自主研发与产业化进程,降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提升储能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适应性。其次,完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水平,推广分层分布式协同调度平台,提升新能源和储能的协调运行效率。第三,推动建立新能源和储能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辅助服务补偿、电价机制与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建设,促进跨区域电力互济、清洁能源交易,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推动智慧能源系统和智能微网的发展,实现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本质提升。通过顶层设计和试点示范,推动储能系统在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中的协同应用,加快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消纳体系。

五、展望与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与储能技术进步,智能化电网和智慧调度体系将成为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重要方向。建议持续加强新能源和储能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调度机制,推动储能系统在系统调峰、频率调节、电能质量管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大对储能及智能调度平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提升储能商业化应用能力。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探索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优化的新模式,推动新能源并网消纳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未来,随着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力,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与储能系统协同调度将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结论

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是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和能源结构优化的核心环节。储能系统作为并网消纳的重要支撑,通过协同调度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波动性强、消纳难等难题。本文梳理了新能源并网消纳的关键技术,分析了储能系统在消纳中的作用机制与调度优化策略,提出了完善调度机制、创新市场模式和推动智能化发展的具体路径。未来,新能源与储能的深度协同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为能源转型和“ 双碳” 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海超, 黄志辉. 新能源电力并网消纳与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3, 47(3): 1-8.

[2] 周青, 张涛, 田晓辉. 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消纳中的应用及调度优化[J].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2, 42(5): 57-63.

[3] 陈伟, 赵国欣. 新能源与储能系统协同调度机制及其应用[J]. 中国电力, 2022, 55(2):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