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优化策略研究大纲
张健
河北省成安县第二中学东校区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学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物理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的使命。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全面实施,传统物理教学中“以应试为导向、以讲授为核心”的模式已难以适应育人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聚焦物理教学中的“概念转变”与“探究式学习”,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物理概念教学提供了心理学支撑,杜威的“做中学”理念推动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国内研究近年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展开,在情境创设、实验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部分成果,但针对中学阶段(涵盖初中、高中)“系统性问题诊断与策略构建”的研究仍需深化。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问题诊断-策略构建-案例验证”为逻辑主线,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核心素养与物理教学的关联理论)、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中学物理教师、学生的问卷与访谈,掌握教学实际情况)、案例研究法(选取初中“压强”、高中“牛顿运动定律”等典型课例进行策略实践),形成兼具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研究结论。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向讲授为主,学生思维参与不足
教学情境与生活脱节:课堂导入多依赖课本例题,缺乏能激活学生经验的生活化场景(如讲“楞次定律”时,未结合“电磁炉工作原理”“汽车安全带缓冲作用”等学生熟悉的现象,导致知识学习抽象化);(二)实验教学:验证性为主,探究属性弱化
1. 实验类型单一: 80% 以上的课堂实验为“按步骤操作、验证已知结论”的验证性实验(如“用天平测质量”“验证机械能守恒”),学生缺乏“自主猜想、设计方案”的探究机会;
2. 实验过程“重操作轻思考”:教师提前规定实验步骤、明确数据记录格式,学生仅需“照做、记录”,对“为何控制变量”“数据异常如何分析”等核心问题缺乏思考(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不知“为何要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
(三)评价体系:结果导向为主,过程关注缺失
1. 评价维度单一:以“纸笔测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侧重考查“知识记忆与解题技巧”,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评价不足;
2. 评价主体局限: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主体参与,学生难以通过评价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如实验结束后,仅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学生未参与“方案合理性、结论可靠性”的互评);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情境-问题-思维”联动模式
1. 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已有经验:结合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设计导入场景,如讲“物态变化”时,用“冬天戴眼镜进屋镜片起雾”“夏天从冰箱拿饮料瓶外壁有水珠”等现象提问,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实现“抽象知识与具象经验”的联结;
2.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驱动思维进阶:围绕教学重点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如讲“牛顿第二定律”时,先问“用相同的力推空车和满载车,哪个启动快?”(感知“质量对加速度的影响”),再问“用不同的力推同一辆车,力越大启动越快吗?”(感知“力对加速度的影响”),最终引导学生自主猜想“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让思维在问题解决中逐步深化;
(二)深化实验教学,突出“探究-反思-创新”核心属性
1. 增加探究性实验比重,还原科学研究过程: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不提前告知“像与物等大、对称”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先猜想“像的大小与物到镜面距离有关吗?”“像的位置在哪里?”,再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用“相同的蜡烛”找像的位置、用“刻度尺”测距离),在“猜想-设计-验证-结论”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2. 强化实验反思环节,培养科学思维:实验后增设“数据解读与异常分析”任务,如“测量小灯泡电阻”时,若学生发现“电压增大时电阻变大”,引导其思考“这与‘电阻是导体固有属性’是否矛盾?”,进而自主发现“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避免实验沦为“数据记录工具”;
四、教学案例实践:以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为例
(一)案例设计思路
以“核心素养导向”为目标,结合“情境-问题-探究”策略,设计三环节教学:情境导入激兴趣→实验探究建概念→应用拓展促迁移。
(二)具体实施过程
1. 情境导入:播放“赛车启动”与“货车启动”的对比视频,提问“为什么赛车比货车启动快?”;
2. 实验探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提供“小车、砝码、拉力传感器、打点计时器”等器材,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最终自主总结“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规律;
3. 应用拓展:布置“设计‘安全汽车’”任务,并撰写简短设计说明,检验知识迁移能力。
(三)实践效果
课后访谈显示, 90% 的学生表示“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本质(加速度是力与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较传统教学提升 40% ; 85% 的学生能在“安全汽车设计”中正确应用定律思路,表明策略有效促进了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中学物理教学的优化需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从“教、学、评”三环节协同发力:通过“生活化情境+阶梯式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参与,通过“探究性实验+反思环节”落实学科本质,通过“过程性评价 + 多元主体”保障学习方向,最终引导学生从“被动记知识”转向“主动建思维、会应用”。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在部分中学开展小范围实践,后续需扩大样本范围,结合“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性”进一步完善策略;同时可探索“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如用虚拟仿真实验弥补实际实验局限),为教学优化提供更多元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20.
[3]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9):50-6
1.
[4] 王较过,刘艳.中学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物理教师,2021,42(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