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综合呼吸管理护理分析报告
朱银霞
山东省立医院(菏泽医院)菏泽市立医院 274000
【摘要】本报告总结了对一例急性呼吸衰竭(AcuteRespiratoryFailureARF)患者的综合呼吸管理护理效果,通过对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增强其对病情的认识,提升治疗依从性,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患者顺利脱机,康复出院,此案例表明,综合呼吸管理护理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为类似病例的护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急性呼吸衰竭;综合护理;呼吸支持;气道管理;意识障碍
ARF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表现为氧合不足或二氧化碳潴留,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临床上,急性呼吸衰竭常见于重症患者,伴随多脏器功能衰竭,急需综合治疗,护理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并发症防治等方面[1]。随着呼吸衰竭程度的加重,患者的呼吸需求逐渐增大,护理团队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并及时进行干预。本报告将结合一例重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综合呼吸管理护理措施,旨在为类似病例的护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65岁,因呼吸困难、意识障碍2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不规律服药;曾有吸烟史,吸烟30年,每日约20支,已戒烟5年;有慢性支气管炎史,偶有咳嗽、咳痰,但症状较轻。家族史:父亲曾患冠心病,母亲患有糖尿病。入院前2天,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伴有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尿量减少,未见明显体温升高。体格检查:T36.8℃,P102次/分,R28次/分,BP135/80mmHg。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显示PaO255mmHg,PaCO255mmHg,pH7.26,氧饱和度80%。患者意识不清,已开始氧疗,准备进行机械通气。入院后迅速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建立呼吸道管理计划。
二、护理评估
1呼吸功能评估:患者呼吸急促,血气分析显示氧合不足和二氧化碳潴留,存在急性呼吸衰竭。
2神经系统评估:患者有意识障碍,需定期评估意识状态,判断是否出现昏迷等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神志恢复。
3并发症评估:患者因急性呼吸衰竭可能合并有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气道损伤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干预。
三、护理记录
(一)主要护理问题:
1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患者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存在呼吸急促、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气道管理不畅,需密切监测呼吸状态,及时调整呼吸支持。
2意识障碍与神经功能护理:患者因急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出现意识障碍,需定期评估神志变化,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并发症。
3并发症预防与护理:由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易并发感染、气道损伤等问题,需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交叉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治疗效果。
(二)护理措施
1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要进行气道管理,确保气道通畅,防止窒息,对于该患者,因其出现了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及时启动机械通气方案,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压力控制模式、辅助通气等),确保充分的氧合。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机械通气设备的设置,确保通气压力、通气频率等参数符合患者需求,在进行机械通气时,要观察患者的呼吸同步性,防止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同时,定期评估血气分析,调整氧浓度和通气模式,确保氧合水平逐渐改善,护理人员还应注意保持气道湿化,防止气道干燥和痰液黏稠的情况,及时协助患者进行气道清理,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护理,通过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支持,保持稳定的氧合状态,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2]。
2意识障碍与神经功能护理:患者因急性低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出现意识障碍,需通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情况,及时评估神经系统状态。护理人员要定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检查是否有昏迷、嗜睡等症状的加重。如果意识障碍加重,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护理人员还应定期进行疼痛、镇静评估,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舒适,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不适,此外,通过调整病房环境,保持安静、舒适,避免过度刺激,帮助患者尽可能早地恢复意识,减少因缺氧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3]。
3并发症预防与护理: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因呼吸功能受损,容易合并肺部感染、气道损伤、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制定有效的并发症预防措施。首先,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音、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抗感染措施。气道管理过程中,应采取无菌操作,避免二次感染。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应定期检查插管部位是否有渗液或感染迹象,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进行气管护理,与此同时,避免过度使用镇静药物,防止延迟呼吸恢复[4]。
4呼吸功能恢复与长期护理: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恢复期,呼吸功能的恢复是护理的重点。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呼吸音、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支持设备的参数,逐渐降低氧浓度,逐步减少机械通气的依赖。在患者能够自主呼吸时,开始进行脱机试验,评估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和耐受性。在恢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逐步进行呼吸训练,采取深呼吸、吹气训练等方法,帮助其恢复呼吸肌功能,同时,要注重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恢复体力,预防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5]。
(三)效果评价
经过综合的呼吸管理护理,患者的呼吸功能逐渐恢复,氧合水平明显改善,血气分析显示PaO2和PaCO2恢复至正常范围。患者的意识状态也有明显好转,从嗜睡逐渐恢复到清醒状态,能够与医护人员进行基本的沟通。机械通气逐步减少,患者逐渐脱离呼吸机,开始自主呼吸。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未发生,呼吸道管理得当,未出现气道损伤或并发感染。通过综合的护理措施,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呼吸功能逐渐恢复,预后良好。
三、结束语
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病症,通常伴随着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过程复杂且具有较高的风险。在该类患者的护理中,气道管理、呼吸支持、并发症预防和心理护理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急性呼吸衰竭的病情进展,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呼吸功能和身体健康。本案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既注重生理层面的支持,也重视心理疏导和并发症预防,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护理工作应不断加强呼吸管理能力,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谭满妹.多频振动排痰仪联合综合护理在重症监护室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4,37(09):123-126.
[2]杨淇英,谢芸红.基于循证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在ECMO救治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24,14(04):104-106.
[3]段雪萍.精细化护理在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J].名医,2023,(16):99-101.
[4]肖娅.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名医,2023,(16):186-188.
[5]卢美含.ICU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01):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