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的课程: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探索
蒋洁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2250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念、教育观,尊重幼儿身体、心理发育规律及学习特征,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个体差异性,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阶段,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是部分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游戏教学与课程教学无法高效融合,并在实际的游戏教学中对幼儿过度指导,出现教与学相对立的问题,此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因此,本篇文章主要结合游戏课程教育背景下,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意识的措施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游戏;课程;幼儿;自主学习;实践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身体、心理发展特征及学习规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供其自由选择的各种情境,鼓励和指导幼儿积极探索,亲自动手实践,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会必要的生活技巧和社会准则。”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应意识到课程游戏对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促进作用,将幼儿放在核心位置。基于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幼儿发展规律的深刻剖析,充分了解幼儿发展需要,把课程内容与幼儿的一天生活和学习活动进行有机地融合,同时也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一、游戏课程的设定应遵循开放性
幼儿游戏课程的设定应遵循开放性原则,游戏场所应具备无边界、场地功能无局限性的特征,促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自主探究与挑战的机遇。同时,幼儿教师还应注重发挥游戏场所的固定化转向多元化,将以往的“科学区”等游戏场所命名标志进行改变,降低游戏区域的指向性,引导幼儿进行思维发散,实现游戏教学的多元化发展[1]。幼儿教师还应将以往的游戏空间及场地布满游戏设备的现象进行规避,为幼儿创建留白游戏空间,引导幼儿对游戏空间进行自主设计,并自主创建游戏内容及规则,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实践意识,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室内和室外的空间进行整合,拓展游戏空间的同时,获取更多的游戏资源,进一步提升游戏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游戏课程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低结构性
幼儿教师在游戏材料设置方面,应注重提升游戏材料的可操作性、可探索性、可组合性等,促使幼儿的想象力、探索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幼儿教师应注重降低游戏材料的结构性,为幼儿提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物品最为有效材料,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瓶子、杯子等。此类生活物品具备收集效率高,结构性较低的特征,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更加广泛的发挥空间,促使幼儿的游戏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同时,幼儿教师还应注重游戏材料的主题性,在进行游戏材料的设计及收集时,教师应首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图,促使教师在进行目标预设等工作时,能够为幼儿提供游戏指导,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游戏创造意识。此外,游戏材料的选择不会受到幼儿年龄因素的影响,具备较强的探索性。幼儿随着游戏学习次数的不断增加,对于不同的游戏材料也逐渐熟悉,并且能够结合自身所学,创造不一样的游戏方式,有效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意识。
三、细致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幼儿教师应在游戏课程中进行仔细观察,明确观察是将游戏与课程进行有效连接的主要方式。首先,在实际的游戏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提前做好游戏课程规划,制定完善的游戏开展目标,进一步掌握幼儿的实际游戏进展情况。其次,教师需要明确游戏及观察对象,提升观察指向性。可以将观察对象设置为幼儿或游戏区域,可以将具备一定代表性的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进一步掌握不同幼儿的性格特征。如果将观察对象设置为区域,可以注重观察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区域环境特征,了解幼儿的游戏偏好[2]。最后,教师应明确游戏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升观察效率,获得更加准确的游戏教育相关信息,促使游戏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主动学习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注重对“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幼儿的需求有全面的认识,指导幼儿在玩中学。将游戏当作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活动,使幼儿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积极地发展。教师要在理解幼儿需求的前提下,按照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目的,为其创造符合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游戏,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自主探究,为其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的,开展游戏化、多样化的活动。针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及兴趣特征,进行活动内容的选择。针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方式进行选材,给予幼儿自主选择与思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琛琛.如何支持幼儿在户外自主游戏中进行有意义地学习[J].读写算,2024,(25):95-97.
[2]吕燕.基于游戏的课程: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实践探索[J].教师博览,2024,(1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