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因素对道路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

黄继武

宁夏银川市 750000 642221198508203934

一、引言

道路工程试验检测贯穿 “设计 - 施工 - 验收” 全周期,涵盖沥青、水泥、砂石等原材料性能检测,基层 / 底基层压实度、混凝土强度等结构层检测,以及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等使用性能检测,其数据精准性是确保道路承载能力、耐久性与行车安全的核心依据。然而,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场景复杂,室内试验受实验室温湿度波动影响,现场检测面临风吹、日晒、粉尘、降水等环境干扰。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向高原、高寒、湿热等复杂环境延伸,环境因素对试验检测的影响更趋显著。因此,分析环境因素作用机制,制定科学应对措施,对提升道路工程试验检测精度、保障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环境因素对道路工程核心试验检测项目的影响分析

2.1 温度波动:原材料性能与结构强度检测的主要干扰源

温度是影响沥青、水泥等胶凝材料性能的关键环境因素,其波动直接导致检测结果偏离真实值。在沥青性能检测中,沥青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对温度极为敏感:根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沥青针入度检测需在 25C±0.1C 恒温环境下进行,若温度升高 1c ,针入度值可增大 8-10( 0.1mm ),导致 “沥青标号误判”—— 例如实际为 70 号的沥青,因温度偏高可能被误判为 90 号,后续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偏差,引发路面高温车辙;沥青延度检测需控制温度在 15°C 或 25°C ,温度偏差 0.5℃会导致延度值偏差15%-20% ,影响路面低温抗裂性能评估。在水泥性能检测中,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检测需在 20%±1% 环境下进行,温度每升高 3C ,水泥初凝时间可缩短 30-60 分钟,若实验室夏季未控温,易误判水泥 “凝结过快”,导致施工中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超标;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中,试件养护温度偏离标准养护温度( 20%±2% ),强度增长速率显著变化温度低于 15℃时,28 天强度可降低 10%-15% ,温度高于 25℃时,早期强度增长过快但后期强度发展不足,均会导致结构层强度判定失真。

2.2 湿度变化:影响材料含水率与结构层压实度检测精度

湿度通过改变材料含水率,间接影响砂石料、土壤等原材料性能及结构层压实度检测结果。在砂石料含水率检测中,实验室相对湿度过高( )时,砂石料易吸收空气中水分,导致实测含水率比真实值高 1%-2% ,若以此数据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会造成水泥用量不足,混凝土强度降低;相对湿度过低 (<30% )时,砂石料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含水率检测值偏低,可能导致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不足,影响施工和易性。在土壤含水率与压实度检测中,现场检测时空气湿度与降水会改变表层土壤含水率:雨天或雨后 24 小时内检测,土壤含水率可升高 3%-5% ,此时采用环刀法或灌砂法检测压实度,易因 “含水率超标” 误判压实度不足(实际干密度达标),导致不必要的返工;干旱天气(空气湿度 <20% )时,表层土壤水分快速蒸发,含水率检测值偏低,可能掩盖 “压实度未达标” 的问题,后续雨水渗透后结构层易出现沉降。

2.3 恶劣天气(风、雨、光照):现场路面检测的主要环境干扰

道路现场检测(如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压实度)常受恶劣天气影响,导致检测数据随机性偏差增大。风力对路面平整度检测影响显著:采用 3 米直尺或连续式平整度仪检测时,风力 ⩾5 级会导致检测设备(如平整度仪牵引杆)晃动,实测最大间隙值偏差可达 0.5-1mm ,影响路面行车舒适性评估;强风还会加速沥青混合料温度损失,现场检测沥青路面压实度时,若摊铺后 30 分钟内未完成检测,沥青混合料温度可下降 15-20‰ ,导致核子密度仪检测的压实度值比真实值低 2%-3% 。降水对现场检测的干扰具有直接破坏性:雨天检测路面抗滑性能(摆式仪法)时,路面水膜厚度 >1mm 会使摆值降低 10-15BPN,误判路面抗滑性能不达标;雨水渗透至基层后,会改变基层土壤含水率,采用弯沉仪检测基层承载力时,弯沉值可增大 0.05-0.1mm ,导致 “基层强度不足” 的误判。光照强度变化主要影响视觉类检测项目:如路面裂缝检测中,强光直射(正午阳光)会导致裂缝边缘反光,漏判宽度 <0.2mm 的微裂缝;阴天光照不足时,易将路面污渍误判为裂缝,检测准确率下降 20%-30% 。

2.4 现场粉尘与振动:干扰设备精度与检测操作规范性

道路施工现场粉尘浓度高、机械振动频繁,对精密检测设备与人工操作均产生不利影响。粉尘对检测设备的损害具有累积性:沥青针入度仪、电子天平若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中,粉尘会进入设备内部齿轮或传感器,导致针入度仪升降杆卡顿(检测误差增大 5%-8% )、电子天平称量精度下降(误差从 ±0.1g 增至 ±0.5g );现场使用的钢筋扫描仪若探头附着粉尘,会削弱电磁信号,导致钢筋位置检测偏差达 10-15mm ,影响结构层钢筋保护层厚度评估。机械振动(如压路机、装载机作业)对静态检测项目干扰显著:检测混凝土结构层厚度时,振动会导致超声波检测仪探头与被测表面贴合不紧密,声速传播时间偏差 0.5-1μs ,厚度计算误差增大 3%-5% ;人工操作的环刀法检测土壤压实度时,振动会导致环刀内土壤样本产生空隙,实测干密度偏低 1%-2% ,误判压实度不达标。

三、环境因素影响的针对性应对措施

3.1 室内试验:构建恒温恒湿控制体系,消除温湿度波动影响

室内试验需建立严格的环境控制标准,针对不同检测项目配置专用环境调控设备。对沥青性能检测室,采用 “恒温空调 + 除湿机 + 加湿器” 组合系统,将温度控制在 、相对湿度控制在 45%-65% ,并在检测区域设置温度补偿装置 —— 如沥青延度仪水槽配备高精度温控器(控温精度 ±0.05°C ),实时监测水温并自动调节;检测前需将沥青试样在该环境中恒温不少于 4 小时,确保试样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对水泥及混凝土检测室,设置独立恒温养护间(温度 20%±2C 、相对湿度 ⩾95% ),采用蒸汽加湿器与恒温空调联动控制,养护架每层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控系统,湿度低于 95% 时自动启动加湿器;混凝土试件成型后应立即用湿布覆盖表面(或其他保持湿度办法),在室温 20C±5C 、相对湿度 ⩾50% 的情况下静放一至两个昼夜,静放结束然后拆模并做外观检查及编号,将完好的试件移入养护间,避免室内温湿度波动影响试件初期强度发展。此外,实验室需配备环境监测记录仪,需至少每4 小时记录一次温湿度数据,若出现超标(如温度波动超 0.5% ),需暂停检测并重新校准设备,确保检测环境符合规程要求。

3.2 现场检测:动态适配环境条件,优化检测时机与方法

现场检测需根据环境条件动态调整检测方案,选择适宜时机并优化检测方法,减少恶劣天气与现场干扰影响。在检测时机选择上,建立 “环境条件评估机制”:检测前通过气象站获取未来 24 小时天气数据,避开雨天、5 级以上大风及高温时段(夏季正午 11:00-15:00);沥青路面压实度检测需在摊铺后 15-30 分钟内完成,若温度下降过快(每分钟 >1% ),需采用 “红外线测温仪” 实时监测混合料温度,温度低于 120℃时停止检测并标记检测区域,待下一摊铺段同步检测;土壤含水率检测需在晴天且地表干燥后 24 小时进行,雨后需等待 72小时(砂类土)或 48 小时(黏性土),确保表层土壤含水率恢复至真实状态。在检测方法优化上,针对恶劣环境采用替代技术:雨天检测路面抗滑性能时,改用激光纹理仪(不受水膜影响)替代摆式仪,检测精度可达 ±0.1mm ;大风天气检测平整度时,采用全自动激光平整度仪(自带抗风稳定装置)替代人工 3 米直尺,检测误差从 ±1mm 降至 ±0.3mm ;粉尘浓度高的现场,为检测设备配备防尘罩(如钢筋扫描仪探头安装硅胶防尘套),检测前用压缩空气清洁设备表面与探头,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3.3 设备管理:强化校准与维护,提升设备抗环境干扰能力

建立 “定期校准 + 日常维护” 的设备管理体系,提升检测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与精度。定期校准方面,根据设备类型制定校准周期:精密仪器(如沥青针入度仪、电子天平)每 6 个月到 1 年校准一次,现场检测设备(如核子密度仪、弯沉仪)每 校准一次,校准需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校准报告需记录环境条件(如校准温度、湿度),确保校准结果可追溯;若设备经历剧烈振动、粉尘污染或温湿度骤变,需立即重新校准(如现场压路机碰撞弯沉仪后,需当天校准弯沉仪的百分表精度)。日常维护方面,制定设备维护台账:室内设备每日检测前清洁表面与关键部件(如沥青延度仪水槽换水、清除杂质),每周检查设备电路与温控系统;现场设备每次使用后需彻底清洁(如用酒精擦拭激光平整度仪镜头、清理核子密度仪放射源保护罩),存放时需置于防潮、防尘、防震的专用箱内,避免设备受潮或零部件损坏。此外,对易受环境影响的设备(如电子天平),配备备用设备,当主设备因环境干扰出现故障时,可立即启用备用设备,确保检测工作连续进行。

3.4 人员操作:规范流程与培训,降低人为操作误差

通过 “流程规范 + 专业培训” 提升检测人员的环境适应能力与操作规范性,减少人为因素叠加环境干扰导致的误差。流程规范方面,制定《环境因素下检测操作细则》:明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操作要求,如高温天气检测沥青混合料时,需佩戴隔热手套并加快试样转移速度(从摊铺现场到检测设备的时间 ⩽5 分钟);雨天检测时需在检测区域搭建临时防雨棚(如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时,用防雨棚遮挡回弹仪与被测表面),避免雨水影响检测操作;粉尘环境下操作电子天平时,需配备天平防风罩进行称量,且称量前需用软毛刷清理称量盘。专业培训方面,定期开展环境适应能力培训:通过模拟不同环境场景(如高温、高湿、粉尘),训练检测人员判断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如识别 “温度偏差 1℃时沥青针入度的修正方法”;培训内容还需包括应急处理措施,如检测中突遇降雨,如何快速保护设备与已采集的试样(如将混凝土试件转移至防雨箱),避免数据丢失或设备损坏。同时,建立检测人员考核机制,将 “环境因素应对能力” 纳入考核指标,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确保操作规范性。

四、结论

环境因素对道路工程试验检测结果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温度波动、湿度变化、恶劣天气、现场干扰分别从不同维度导致检测误差,需针对性采取 “室内恒温恒湿控制、现场检测时机优化、设备校准维护、人员操作规范” 等措施。通过多维度应对体系的构建,可有效削弱环境因素干扰,确保检测数据精准性,为道路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未来,随着智能化检测技术(如 AI 视觉裂缝检测、物联网环境监测)的发展,可进一步实现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与检测数据的动态修正,推动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向 “精准化、智能化” 方向升级。

参考文献

[1] 焦莎莎 . 道路桥梁材料在复杂环境下的耐久性检测与评估体系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15):157-159.

[2] 张佳威 . 高应力环境下跨活断层隧道破坏机制及抗错断措施研究 [D]. 武汉轻工大学 ,2024.

[3] 毕辉 , 杨森 . 农村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存在的问题及管理优化措施研究 [J]. 公路交通科技 ( 应用技术版 ),2020,16(04):87-88+169.

[4] 王建斌 . 试验检测对隧道工程的质量控制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19,(18):139.

[5] 卢兆明 , 周骅 , 胡理莉 . 道路车辆电气电子设备温度 / 湿度组合循环试验要点 [J]. 环境技术 ,2010,28(0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