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践
周雪峰
河北省巨鹿县苏营校区前无尘小学 05525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知识传递与思维激发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培养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与实践策略,以期为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
首先,问题需要和教学重点紧密相关,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课文内容。其次,问题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思考方式,让学生能懂也能答。同时,教师还得注意问题的层次和难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东西。
(二)层次性
具体来说,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明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
(三)启发性
这一原则强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思考性和引导性,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设计的类型
(一)记忆型问题
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中,记忆性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少年闰土给‘我’讲述了哪几件事情?”“课文开头,‘我’对闰土的初次印象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直接关联到课文的基本内容,旨在考察学生对课文信息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回顾和巩固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印象,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理解型问题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一节课内容当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理解型问题:“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展现了腊八粥的诱人?”、“课文中的‘等粥’部分,体现了‘八儿’怎样的心情变化?”以及“为什么腊八粥对‘八儿’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应用型问题
在学习语文三年级下册《清明》这一节课的学习中,应用型问题的设计旨在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当中。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果让你在清明节为已经逝去的家人设计一次祭扫活动,你会安排哪些环节?为什么这样安排?”或者“结合课文中对清明时节的描述,你能画一幅表现清明节气的画吗?请简要介绍你的画作内容。”这些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他们能够运用所学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实际操作,从而加深对清明节文化习俗的理解和体验,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设计的实践策略,它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提问和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伴随着瀑布轰鸣的水声,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当中。接着,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眼前现在看到的是庐山的哪一处景点?它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果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这样的瀑布前,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仅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庐山瀑布之下,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后续对诗歌内容的学习和讨论做好铺垫。
通过情境导入法,教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课堂提问和讨论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的方法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课堂问题设计实践策略。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这种方法适合那些需要学生去深入了解和探究的课本内容。
以小学语文课本中《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提出以下讨论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成功借到箭?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接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和修正,最终形成小组共识。
小组讨论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一步促进全班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角色扮演法
在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中,针对《牛郎织女》这篇课文,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提问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或分享已有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分配角色进行扮演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例如:“牛郎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哪些特点?”“织女为什么要下凡?她与牛郎是如何相遇的?”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如果你是牛郎,你会如何面对王母娘娘的阻挠?”“织女在鹊桥相会时,她的心情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人物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提问策略,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需求,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 一 品 . 小 学 语 文 课 堂 提 问 的 优 化 策 略 [J]. 教 育 科 学 论坛 ,2025,(10):64-67.
[2] 曾会 . 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教学法的运用摭谈 [J]. 新课程研究 ,2025,(0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