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甘雪云
富宁县归朝中学 663402
摘要:本文聚焦于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探讨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策略与实施路径,通过开发此类校本课程丰富初中美术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传承与弘扬地方民俗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与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地方民俗文化;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地方民俗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危机,而美术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有责任和义务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发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能够丰富美术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地方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当前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地方民俗文化了解不足
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地方民俗文化与美术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深度和内涵。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无法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量。
(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
目前,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一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只是简单地选取一些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拼凑,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目标。同时,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资源匮乏
地方民俗文化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如相关的教材、教具、图片、视频等资料较少。这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一些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美术创作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应组织美术教师参加以壮族、苗族民俗文化为重点的地方民俗文化培训和学习活动,可以邀请对壮族、苗族民俗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民俗专家以及精通壮族刺绣、苗族银饰锻造等技艺的民间艺人进行讲座和指导,以壮族为例民俗专家可以详细讲解壮族服饰上精美图案的寓意,如蛙纹象征着对繁衍的崇拜,雷纹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民间艺人则能现场展示壮族刺绣的针法,像平绣、打籽绣等,让教师直观感受其精湛技艺,对于苗族专家可介绍苗族银饰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造型多源于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如蝴蝶妈妈图案在银饰中的广泛应用,民间艺人能传授苗族银饰锻造中錾刻、花丝镶嵌等独特工艺;通过这些讲座和指导让教师深入了解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和艺术特点,鼓励教师开展针对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调研和研究工作,比如深入壮族、苗族聚居地,记录当地传统节日中的美术元素像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上的彩蛋绘制、苗族苗年节中的蜡染服饰展示等,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提高教师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二)构建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
1. 明确课程目标
根据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和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制定明确的校本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了解壮族、苗族民俗文化中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如壮族的壮锦编织工艺、苗族的蜡染技法等,掌握相关的制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壮锦纹样绘制或蜡染手帕制作;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对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案例分析,如分析壮族铜鼓上的纹饰构图、苗族刺绣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如参与壮族绣球制作、苗族银饰小挂件锻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增强学生对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地方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2. 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将地方民俗文化分为不同的主题模块,如民间绘画、剪纸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每个模块下再设置具体的教学单元,在民间绘画模块设置“壮族花山岩画探秘”单元介绍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内容题材,分析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尝试用类似的线条和色彩表现方法创作简单的岩画风格作品;在剪纸艺术模块设置“苗族剪纸艺术欣赏与实践”单元,展示苗族剪纸中常见的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题材,讲解剪纸的技法和步骤让学生动手剪出具有苗族特色的剪纸作品;在传统手工艺模块针对壮族设置“壮锦编织技艺学习”单元,介绍壮锦的历史发展、图案寓意和编织方法,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编织小块的壮锦纹样,针对苗族设置“苗族银饰制作体验”单元讲解苗族银饰的工艺流程,如熔银、拉丝、錾刻等让学生制作简单的银饰小配件,教学内容应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3. 选择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壮族、苗族民俗文化展览和民俗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壮族服饰的绚丽多彩、苗族银饰的精美绝伦,还可以邀请壮族刺绣艺人、苗族蜡染大师走进课堂,现场传授技艺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地方民俗文化;比如在壮族刺绣教学中艺人现场示范平绣的针法边操作边讲解要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教师在一旁指导;在苗族蜡染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蜡染图案的设计思路再进行实践操作,从绘制蜡花到染色脱蜡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壮族、苗族民俗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提升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1.开发校本教材
组织教师编写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应包括地方民俗文化的介绍、艺术作品欣赏、创作方法指导等方面,校本教材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利用多媒体资源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播放地方民俗文化的纪录片、艺术作品的视频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民俗文化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地方民俗文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交流平台。
3.建设教学场地和设备
学校应加大对美术教学场地和设备的投入,建设专门的地方民俗文化美术工作室,配备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如剪纸工具、刺绣材料、陶艺设备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结束语: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能够丰富美术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美术素养还能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然而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教师对地方民俗文化了解不足、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教学资源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实施路径,加强教师培训构建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相信基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云.基于本土文化的初中沥粉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2):165-167.
[2]张蕾.海南陵水疍家耕海文化在初中美术课程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24.(10):31.
[3]秦怡.基于苏州传统文化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艺术科技,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