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慢性病高血压,该怎么治疗

作者

陶梦寒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增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慢性疾病,该病不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而且还会成为卒中等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上高血压的几率也会随之上升。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头痛、疲倦、心率失常、视力下降等症状,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若在日常中感到身体出现头痛、心悸耳鸣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增加治疗难度,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高血压的发病原因

1.1遗传原因:高血压是一种非常显著的家庭遗传性疾病。若双亲都有高血压,则下一代患病几率明显增高。已有研究显示,多个遗传变异与高血压发病相关。

1.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壁会逐渐硬化,弹性变差,血管阻力增大,从而引起血压增高的现象。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肾功能降低,体内钠的排泄量降低,也会导致血压升高。一般来说,超过40岁的人有更高的几率患上高血压。

1.3不良的生活习惯:日常中,若人们长期食用高盐食物,容易造成身体的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大,从而使血压升高。而长期酗酒可对内皮细胞造成损害,并引起其收缩、舒张功能的异常。同时缺少锻炼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同时也会刺激血压上升,从而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现象。

1.4性格原因:性格急躁、易怒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情绪激动、心跳

加速、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上升,这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

1.5精神因素:日常中或工作中,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刺激交感神经,进而引起血压上升,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平时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1.6疾病因素:若患者本身存在一些疾病,同样也可以引发高血压疾病。常见引起高血压的疾病有肾脏疾病,如肾动脉狭窄,不仅影响患者肾脏功能,还可导致患者出现水钠潴留,从而引发高血压。若患者存在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该疾病可影响血压调节机制,从而引发高血压。

2、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

2.1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其作用是通过阻滞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阻止胞外钙离子内流,减少胞内钙离子水平浓度,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包括硝苯地平片、尼卡地平片、尼群地平软胶囊等。以上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缓解疾病对患者带来的不良症状。

2.2利尿剂:利尿药物是一种能促进体内钠离子、水分排泄的药物。临床中利尿剂分别是袢利尿剂、保钾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或伴有肥胖、糖尿病的高血压,对于绝经期妇女及老年高血压也有很好的降压效果。其中袢利尿剂主要包括呋塞米片、托拉塞米片等,通常用于肾功能不好、不适合用氢氯噻嗪片的患者。保钾利尿剂主要包括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等,该类药物适用多数高血压患者,具有利尿保钾的作用,可以降低低血钾的发生率。噻嗪类利尿剂主要包括氢氯噻嗪片、吲达帕胺片,通常用于多数无利尿剂禁忌证的高血压患者,适用于适合老年高血压、伴肥胖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

2.3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拮抗神经递质及儿茶酚胺类物质对β受体的兴奋性而发挥治疗作用。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均属于β-受体阻滞剂类型,通过阻断β受体,缓解心率加快,减低心脏收缩及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降低心脏的排血量及减轻心脏负担,使血压下降。

2.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II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类降压药物的统称,通过阻断AngⅡ效应降低血压。主要包括洛塞汀、厄贝沙坦、缬沙坦和奥美沙坦等药物,具有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压的效果,对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该类药物是一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化合物,具有降低血压,延迟或逆转心室重塑,防止其进一步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情况。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一线降压药物中较重要的一个类型,常见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从而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适用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同时还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3、高血压日常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包括精神因素以及性格原因,长期处于暴躁、焦虑、情绪激动的状态可使血压升高,长此以往,可引发高血压。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需要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学会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减轻焦虑感,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情,有助于缓解病情,降低复发率。

3.2饮食调整:日常中,患者要注意控制钠盐的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品,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等。避免高糖、油腻、辛辣等食物。在日常中应避免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患者的病情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3.3病情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自己血压,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期间按医生嘱咐服用药物,不可私自增减药量。

4、总结

治疗过程中应帮助患者建立起正确的健康理念,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调整饮食习惯,能够缓解病情,降低其它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