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王小霞 秦奇
重庆市三峡水利电力学校
引言
在高质量发展时期,产教融合既能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又能焕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内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式有“能力本位课程”、“集群式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学习领域课程”、“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等。在高质量发展时期,对于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相关理论
1.1 系统论
系统论是由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他提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其具有整体性、机构化、反馈性、稳态化、层次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系统论为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系统的整体性特点要求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不能只依靠职业院校的单方面力量,必须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的积极作用,还要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各行政部门的统筹下合力完成。系统的机构化特点要求在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中必须建立相关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并围绕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开展工作。系统的稳态化特点提示,产教融合型的课程开发需要协调好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主体利益。系统的开放性特点要求产教融合型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跟随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做出及时的调整,并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调适机制。
1.2 教育生态理论
美国教育家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将教育看作与自然、社会等多环境关联的生态系统,倡导全面、联系、公开的思考方式。以此理论指导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建设,需构建“产”“教”良性共赢生态。全面思考要求兼顾国家教育部门、学校、行业企业与学生需求,综合考量行业与教育领域;联系思考强调课程设置、内容、教学分别对接产业需求、职业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同时落实理实一体、校企双师授课;公开思考则通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讨论碰撞与资源共享更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首次由斯坦福研究院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并指出如果组织离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便无法生存。按照弗里曼的观点,组织管理者的任务在于厘清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者将职业教育分为主要、重要和次要等三大类型利益相关者,指出各类型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制度形成及变迁中发挥着不同作用,职业教育制度的效率依赖于利益相关各方的合作,职业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也是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过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产教融合型课程的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识别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学校、企业、政府,学生、教师、行业协会等),并分析其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关系,尊重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和价值诉求,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支持。
2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分析
2.1 在课程设计上平衡产业需求和教育需求
首先,在设计职业教育课程时要增强对地方产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使得课程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并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产业需求调查,将产业先进技术和产业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推进课程教学对接岗位工作流程,聚焦产业发展前沿,推广产业新技能、新技术,使得课程教学适应产业发展。其次,职业教育课程应该要增加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以往职业教育课程设计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职业发展和全面成长。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还要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挑战,这就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工作环境中的不确定。最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既要考虑企业需求,也要兼顾教育需求,并实现二者的平衡和统一。一方面,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缩短上岗时间,最快地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育人主体,一般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培养学生的素质素养和通识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2.2 在课程内容上将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相结合
首先,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应合理分配理论讲授和技能实训的比重。既要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也要提供充分的技能实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关键是要提高课程内容与行业要素的相关性。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要融入行业前沿理论、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并在课程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操训练和岗位实践。其次,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在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及时更新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项目等课程资源,尽量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将行业的新技术、新理论作为学生学习的新内容,以保证教学对接岗位要求。
2.3 在课程教学上促进学校和行业的合作首先,课程教学应该联合学校力量和行业力量。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着开发和培育人才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中,往往是学校作为育人主体,承担着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往往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情况,合作效果停留于表面,对合作育人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切实参与合作育人的全过程中,加强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和实训指导等环节的投入力度。其次,要采用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战性和仿真性。传统的教学以理论传授为主,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只有在教学中贯穿真实项目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可以采用双元制、学徒制、基于真实项目、 1+X 课证融通等课程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学习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采用双师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势,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专任教师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学情并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发展和最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朱喜祥 , 程兰诗 , 王荣辉 . 系统共生和对接融合 : 多学科视角下的产教融合困境与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2):65-71.
[2] 张建平 . 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 、 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40(7):14-20.
[3] 姜大源 .“学习领域”课程 : 概念 、 特征与问题 : 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 [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1):26-31.
[4] 刘其晴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 [J]. 职教论坛 ,2018(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