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新农民为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作者

韩艳艳

天津市宝坻区牛家牌镇人民政府 天津市 301809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凸显,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存在响应滞后、群众参与度低等短板。本文聚焦“新农民 群体,界定其定义与特征,分析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与现状,构建以新农民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并探讨优势与挑战。新农民凭借文化素养、技术能力与治理意愿,可弥补传统治理不足,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内生动力。​

关键词:新农民;环境治理模式;乡村振兴​

引言​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伴随化肥滥用、垃圾堆积等环境问题,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十四五”乡村生态振兴行动方案》提出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系,而传统模式中农民被动参与,导致治理措施与实际需求脱节。城乡融合催生的“新农民”,兼具高文化水平、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意识,熟悉农村实际且愿参与公共事务。本文基于新农民特征,分析其参与现状,构建治理模式,为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能提供参考。​

一、环境治理模式概述​

1.1 环境治理模式的概念与意义​

环境治理模式是治理主体在制度框架下,为实现生态目标采用的治理结构、机制与路径总和,核心要素含主体、目标、手段,较“环境管理”更强调多元协同与民主市场化。科学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能解决垃圾、污水等问题,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1.2 环境治理模式的分类与特点​

按治理主体权责,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可分为三类:​

政府主导型以政府为核心,靠行政命令、财政投入与法规监管推进,效率高但财政压力大、农民参与度低,适用于严重污染场景。市场驱动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企业参与废弃物利用、第三方提供监测服务等开展治理,缓解财政负担且提升专业性,但易忽视低收入群体需求,适用于市场化成熟地区。公众参与型以农民、社会组织为主体,通过自发组建环保协作组织开展治理,贴合实际需求却存在组织弱、资金缺问题,仅适用于自治基础好的村庄。单一模式难应对复杂问题,多元协同成趋势,新农民为公众参与型模式升级提供支撑。

二、新农民群体介绍与特点分析​

2.1 新农民的定义与特征​

“新农民”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建设主体,涵盖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企业家等,普遍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掌握智慧农业、生态种植等技术,熟悉互联网,突破“重生产、轻生态”思维,兼顾经济与生态目标,愿参与公共事务。其核心特征为“三新”:理念新,视生态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新,善整合资源、协调组织与技术创新,能对接外部资源;角色新,从传统农业生产者转变为生产经营者、生态守护者与公共事务参与者的结合体。​

2.2 新农民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新农民是环境问题“发现者”与“反馈者”,长期生活在农村,熟悉村庄环境与生活习惯,能及时发现隐蔽污染,转化为规范建议,补充政府监测网络,解决监管“最后一公里” 难题。同时,新农民是治理措施“执行者”与“创新者”[1],掌握生态种植、秸秆还田等技术,将治理与生产结合,推广生态模式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还能借助短视频宣传环保、线上众筹筹资金,创新治理方式。此外,新农民是治理共识“凝聚者”与“推动者”,凭借高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拥有公信力,通过村民大会、环保讲座普及生态知识,转变传统农民“环保是政府的事”的观念,推动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共识。​

三、以新农民为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

3.1 新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新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初有进展,但参与程度不足:参与领域集中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专业环境监测等技术领域参与少;参与方式多为个体或小规模自发行为,缺乏制度化、规模化渠道,难形成合力;政府支持不足,缺专项补贴、系统培训与有效激励,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与持续性。

制约因素有三:一是制度障碍,农村环境治理政策仍以政府主导,未明确新农民主体地位与权责,缺乏针对性参与机制;二是资源约束,新农民参与治理需资金、技术与设备支持,但农村金融服务、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导致治理项目难落地;三是认知差异,部分传统农民不信任新农民的治理理念与措施,增加其组织协调难度。​

3.2 基于新农民的环境治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基于新农民特征与参与现状,构建“新农民主导+多元协同”环境治理模式,以新农民为核心,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资源,形成“发现问题—制定方案—执行落地—监督评估”闭环机制。治理结构上,新农民牵头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负责收集村民环境诉求、结合村庄实际定方案、组织村民参与治理;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监管,通过专项补贴、技术培训助力治理,同时监督避免偏离生态目标;企业发挥资金与技术优势,与合作社合作开展污染治理,实现收益与环保双赢;环保NGO等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指导,提升合作社治理能力。​

实践路径分三步:第一步试点培育,选新农民多、自治基础好的村庄成立合作社,开展垃圾分类、生态种植等小型项目积累经验[2];第二步机制完善,订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环保责任,设“环保积分”激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生产资料,提升参与度;第三步推广复制,将试点经验标准化,在周边村庄推广形成区域治理网络。​

3.3 新农民环境治理模式的优势与挑战分析​

3.3.1 模式优势​

与传统模式比,该模式有三方面优势:一是治理精准性高,新农民熟悉村庄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与村民需求,能定个性化方案,避免“一刀切”;二是可持续性强,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激励激发内生动力,使治理从“政府要我做”变 “我要做”,且治理与生产结合实现 “治理即收益”,保障长期推进;三是治理成本低,组织村民自主参与减少政府人力物力投入,整合企业投资、公益捐赠等社会资源,缓解财政压力。​

3.3.2 面临挑战​

实践中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新农民队伍不稳定,部分受城市就业吸引“短期返乡”,且其收入依赖农业,参与治理投入时间精力影响经济收益,降低积极性;二是多元主体协同难,政府重效率与政策落实、企业重收益、新农民重生态与民生平衡,诉求差异易生矛盾;三是制度保障不完善,缺乏针对新农民参与治理的专门法规,主体地位未明确,权责不清,且无有效风险分担机制,治理项目失败后损失承担不明,新农民参与有顾虑[3]。​

结论与展望​

新农民凭借先进理念、专业能力与参与意愿,可成为农村环境治理核心主体,“多元协同”模式能提升治理精准性与可持续性、降成本,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供新路径,但仍面临队伍不稳、协同难、制度缺等挑战,需从三方面完善:一是加强新农民培育,通过创业补贴、社保优惠稳定队伍,针对性培训提升治理能力;二是建多元协同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签合作协议协调诉求,化解矛盾;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制定《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条例》明确新农民权责,建风险分担与激励制度,消除参与顾虑。未来,随乡村振兴推进,新农民群体将壮大,该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且借数字技术,新农民可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环境监测APP提升治理效率,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向“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箐,杨春.新时代培养“新农民”的路径与政策创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5,26(01):27-38.

[2]高谭.振兴乡村呼唤更多“新农民”[J].农家科技,2019,(06):1-1.

[3]兰慧红,黄瑜.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绿领新农民培育的挑战及优化路径[J].现代农机,2025,(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