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图书馆向图书和文化馆转型的意义与内涵
李正南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图书馆
1 引言
2018 年 10 月 18 日,中共中央党校 ( 国家行政学院 ) 图书和文化馆馆长戴小明在全国党校 ( 行政学院 ) 图书馆业务培训班上的讲到:“从图书馆到图书和文化馆,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它体现了对图书馆职能的传承与坚守。无论怎样变化,改变的只是图书馆的具体形态,不变的是图书馆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1]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全球文化深入交流,党校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员干部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中共中央党校是全国党校系统的标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引领着全国各级党校图书馆的发展,31 家省级党校图书馆中的9 家(天津、河北、山西、安徽、山东、湖南、贵州、陕西、甘肃),15 家副省级党校中的2 家(哈尔滨、青岛)党校图书馆更名为“图书和文化馆”,全国副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更名为“图书和文化馆”占比为 25.5%⋅ 。[2]
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将其转型为图书和文化馆,旨在通过名称变更引领功能拓展,构建集学习、研究、交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为党校师生提供更丰富、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和文化服务。
2 时代背景与理论依据
2.1 时代背景
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知识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便捷化。党校图书馆需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党员干部对高质量学习资源的迫切需求。
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需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部分。党校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承担着推动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使命。图书和文化馆的设立有助于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促进党员干部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文化自信的增强: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校图书和文化馆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增强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2.2 理论依据
知识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党校图书和文化馆作为知识管理重要平台,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和转化。
终身学习理论:此理论主张个体应在一生中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图书和文化馆为党员干部提供了终身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支持其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文化软实力理论: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图书和文化馆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而增强党的文化软实力。
3 转型意义与内涵
3.1 意义
拓宽服务领域:转型后的图书和文化馆不再局限于图书借阅和资料查询,而是将服务范围拓展到文化交流、思想启迪、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满足党员干部多元化需求。
提升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现,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增强党员干部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
促进资源共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促进资源共享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学习体验:打造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环境,提供更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服务,增强党员干部的学习体验和满意度。
党校核心职能为“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且随时代不断深化。在“为党育才”上,既要提升干部理论素养,也要拓宽文化视野、增强综合素养。党校图书馆传统借阅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干部全面发展需求,转型为图书和文化馆,可整合资源开展讲座、展览等多元活动,为干部提供文化滋养,助力提升综合素质。
3.2 内涵
图书资源的丰富性:应拥有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包括纸质图书、电子图书、期刊杂志、音视频资料等,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满足党员干部多样化学习需求。
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定期举办读书会、文化沙龙、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文化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等分享知识、交流思想,营造浓厚的文化和学习氛围。
思想引领的深刻性:应成为党员干部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服务创新的持续性:不断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从为党献策视角,丰富文化资源与活跃氛围利于激发科研灵感。党校图书和文化馆整合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等资源,拓宽科研人员研究视野,为产出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助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聚焦文化建设,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等战略目标。党校作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应积极响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可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活动,强化干部文化自信教育;通过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助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校姓党,与其他高校和公共馆相比,特殊的培养对象与教学特点使党校图书馆的工作显得尤为特别,党校图书和文化馆的所有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大局,党校图书和文化馆的服务工作必须紧跟形势,紧紧围绕党校的教学科研、紧跟读者需要来开展。[3]
4 实践价值
设立图书和文化馆丰富党校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提升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党员干部搭建广阔学习成长平台,助力提升综合素质与履职能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党校文化软实力;作为学习型政党建设重要载体,推动党员干部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 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数字化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图书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图书馆及文化机构协作,引进优质资源、拓宽交流渠道以增强文化影响力;强化个性化服务,依据党员干部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提供定制化服务,提升服务针对性与实效性。
6 结论
党校图书馆转型为图书和文化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党校图书馆向图书和文化馆转型是党校教育升级的必然。此变革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文化内涵,增强了教育实效。未来,图书和文化馆应继续加强数字化建设、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个性化服务,为党员干部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学习资源和文化服务,为学习型政党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校 ( 国家行政学院 ). 阔步新时代开创党校 ( 行政学院 ) 图书馆 工 作 新 局 面 [EB/OL].(2018-11)[2024-6-12].https://www.ccps.gov.cn/bmpd/tshwhg/ywzd/201902/t20190201_129026.shtml.
[2] 廖明 . 党校图书馆向图书和文化馆转型的实践研究 [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23,(6):62-66.
[3] 龙若兰 . 新时代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以湖南省委党校图书和文化馆为例 [J]. 兰台内外 ,2024,(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