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共建产业学院促进涉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作者

谢淑芳 邹勇燕 刘峰源 李小青 肖淑兰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10127

摘要: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在教育行业出现了相关的改革,形成了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党的十八大发展以来越来越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而涉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涉农高职院校更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出符合企业相关职业需求性人才。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涉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学院;涉农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

引言

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对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也相应提高。以共建产业学院的教育模式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实践能力更强的会计人员,使学生从高职学校毕业之后,能够快速走上岗位,适应工作。会计专业实践性比较强,我国各个学校都设有会计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性,同时探究以“校企深度融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一、涉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自“职教20条”颁布以来,全国上下统一部署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国家战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出台多项举措鼓励校企合作办职业教育。梳理各地政策及相关规定,不难发现这些文件大多数为建议性的方针、原则和意见,缺乏包括如何融合产业和教学资源、如何提升校企合作能力、如何确定校企双方责权利、如何解决合作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内的具体规定,这也直接导致校企合作中无法可依,执行效果不够理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和保障制度,缺乏校企双方合作行为的约束性法律法规,同时缺乏项目实施过程监督机制。

(二)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加大合作难度

财务部门是企业的机要部门,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和核心数据,其对保密性要求较高。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开发核心课程的依据是企业真实业务,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就必然要求企业提供各项真实财务数据,这导致部分企业对会计岗位的实习生相对排斥。另外,财务岗位对于实操性要求较高,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无疑增加了企业导师的工作量,同时由于会计实操经验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学生无法真正给企业创造价值,或者即使部分企业对学生培养初见成效,但受实践时长限制,学生需要返校继续完成学业,这便直接导致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培养成本增加。因为实践经验欠缺,学生对财务软件操作不熟练容易产生差错或降低工作效率,可能给企业造成违约成本,从而增加校企合作的难度。再者,一般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相对比较固定,且人数较少,造成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岗位少、学生多的局面。企业财务岗位细分较健全,各个岗位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这也直接导致校企合作中学生重复操作、缺乏对企业全方位的参与,给校企合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企业深度合作的意愿不强

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益出现分歧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深度合作的进程。企业的本质为营利性组织,利益为企业的主要诉求,但是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由于部门工作节奏或计划被打乱、人工投入成本过高、师徒结合投入时间过长、产生的履约成本过大等原因,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例如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出于商业机密等原因一般不愿给挂职教师安排具体岗位,或者只是出于情面勉为其难地安排临时性的工作,锻炼效果有限。由于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双方利益共同体难以达成。

二、涉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策略

(一)引企驻校,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为实现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接轨,通过积极与具备丰富会计行业经验、适应时代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新型财税企业合作,引企驻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真实的工作场景与经济业务资源、行业信息资源、行业文化资源,共建产业学院,成立学徒制订单班,合作探索实施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组织驻校企业技术骨干主讲专业课程,校内教师协助的课堂教学,校企双方教师在教学信息交流中,企业教师能快速了解到教学对象的学业背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促使校内教师在协助课堂中,随时向企业教师掌握的最新财税政策,并及时应用到课堂,可解决教学内容滞后政策变化的实际问题。其次,组织学生在第二课堂时间进入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在校内教师的带领和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工作实践,在专业工作岗位中协助企业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积累专业工作经验,提高专业业务能力。最后,利用企业审计、汇算清缴等业务繁忙时期,输送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按照企业标准,进行专业工作跟岗实习,独立完成专业工作任务,有利于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产业学院提供政策保障

“职教20条”明确提出,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政府应会同有关部门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和组合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可操作性的细化措施,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让校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应鼓励企业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教育成本分担意识,引导企业树立长远战略与企业价值观。再次,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监督检查,将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评价和考核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政府应发挥好与市场之间的统筹关系,创新校企合作资金筹集模式,加大政府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校企合作。对于校企合作成效良好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利于产教融合的有效循环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是涉农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探索符合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共育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会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佳彤.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研究.教育学,2022-05.

[2]张晓琴.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教育学,2018-01.

[3]曹方林.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改进措施.教育学,2021-01.

1979年10月,女,湖南沅江,讲师,硕士研究生

课题来源: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共建产业学院的涉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