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地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

黄文竹

420621198607076829

引言: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建筑工地由于其作业环境复杂、施工工序繁多、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安全风险较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给施工人员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建筑工地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建筑工地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意识不足

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安全重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管理人员在追求进度和效益时忽视安全管理,缺乏对安全措施的有效监督。施工人员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弱,常不遵守操作规程。

(二)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差

尽管建筑企业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执行中存在问题。制度常仅限于书面,未落实到实际工作。安全检查不严格,隐患整改不及时;安全交底不充分,施工人员对风险和防范措施了解不足。

(三)安全教育培训不足

安全教育培训对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但当前存在形式化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培训时间不足,方式单一,缺少实际操作演示和案例分析,导致施工人员安全知识掌握不牢固,无法正确应用。

(四)安全投入不足

一些建筑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导致安全防护设施陈旧、损坏,更新维护不及时;安全防护用品配备不足或质量差,无法为施工人员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安全技术研究和创新投入少,安全技术水平落后。

(五)安全监管不到位

政府监管部门在建筑工地安全监管方面存在力量不足、手段有限的问题。监管人员数量少,难以全面监管众多工地。监管主要依赖定期检查和专项整治,缺乏常态化机制。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二、建筑工地安全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偏差

一些建筑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将安全管理视为一种负担,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长期效益。

(二)安全投入与产出不平衡

建筑企业认为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是一种额外的成本支出。而且,安全投入的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期积累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企业不愿意在安全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资源,导致安全投入不足。

(三)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他们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操作规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有限,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同时,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也给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监管体制不完善

建筑行业安全监管面临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确等问题,缺乏部门间有效协调,导致监管漏洞。同时,监管法规不完善,对违规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模糊,增加了监管难度。

三、加强建筑工地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将安全工作纳入企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

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利用宣传栏、标语、安全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在施工现场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讲解安全知识和事故案例,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等。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监督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对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加大安全投入

保证安全防护设施投入:企业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配备齐全、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网、安全帽、安全带、脚手架等。定期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确保其性能良好。

提高安全防护用品质量:为施工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并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加强对安全防护用品采购、验收、发放等环节的管理,

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加强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在安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安全水平。例如,采用智能化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根据施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岗位特点和安全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确保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丰富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操作规程等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实际操作演示环节。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企业要定期组织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复审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强化安全监管

加强政府监管部门力量建设: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监管队伍。

建立常态化的安全监管机制:改变以往定期检查和专项整治的监管方式,建立常态化的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建筑工地的日常巡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建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罚,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结论

建筑工地安全管理关乎施工人员生命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尽管取得进展,问题依然存在。分析问题原因,采取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制度、增加投入、加强培训和监管等措施,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建筑企业需认识到安全管理重要性,履行主体责任,政府应加强监管,共同构建安全管理格局,为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创造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 史进 . 施工安全管理在建筑工地的实践与探讨 [J]. 中华建设 ,2024,(10):68-70.

[2] 李 林 静 . 基 于 智 慧 工 地 的 建 筑 工 程 安 全 管 理 研 究 [J]. 价 值 工程 ,2024,43(21):32-34.

[3] 高宇 . 智慧工地技术在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