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技术监督要点分析
何宇
湖南省邵阳县建没工程质量监督站 422100
引言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其高效、环保的特点日益受到关注。然而,此类建筑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成为确保建筑稳固与安全的关键环节。笔者深入探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并针对现场质量控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通过详细剖析预制构件的吊装、连接及灌浆等核心施工流程,本研究旨在为行业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施工方法,以确保建筑质量,提升施工效率。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将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质量控制贡献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一、施工前期把控
(一)设计精准审核
在开展审核事宜期间,必须保证设计方案达成建筑功能要求,且要与结构安全标准契合,要综合考量预制构件的生产工艺、运输条件与现场装配的可行性,借助 BIM 技术实施三维建模及碰撞检测作业,预先杜绝设计潜在的缺陷,对构件连接节点与装配流程做优化处理,按照国家规范以及行业标准严规操作,对设计图纸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开展审查,涉及尺寸标注、材料抉择、节点构造等相关细节,防止设计存在的疏漏造成施工质量弊病,给后续施工铺就坚实坦途。
(二)材料严格筛选
选择优质原材料对于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至关重要。材料供应商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并提供相关材料认证文件。同时,在选择材料时,需综合考虑品牌信誉、性能指标等因素。遵循绿色建筑材料选用原则,优先择取节能环保且性能稳定的原材料,对供应商开展资质审查与实地考察,要求其提供材料质量检测报告、环保认证等必需文件,保障材料来源可追溯 [1]。针对预制构件生产所需钢材、混凝土、保温材料等关键材料,严格把控进场检验环节,依照相关标准规范对力学性能、化学成分等指标实施全面检测,建立完善材料质量追溯体系,对不合格材料及时作退场处理,从源头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
(三)人员专业培训
建筑工业化技术持续进步,施工工艺和操作流程愈发复杂,对人员技能要求相应提高,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制定系统化培训方案,涉及预制构件吊装、连接节点施工、BIM技术应用等关键内容。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结合,强化施工人员对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理解掌握,定期开展技能考核和培训效果评估,建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让施工人员拥有必要专业能力,在施工中遵循质量技术监督要求,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二、基础工程监督
(一)基坑规范开挖
秉持绿色施工与精细化管理理念,基坑开挖按设计图纸和地质勘察报告严格开展,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开挖,优化放坡比例和支护方案,降低土方开挖量与周边环境影响,施工时,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边坡位移、地下水位等参数,保证边坡稳定达标。借助全站仪、GPS 定位系统把控开挖精度,测量基坑平面位置和标高,控制底板平整度,确保基础底座安装准确,规划土方运输堆放,使用装配式围挡和抑尘设备,减少扬尘和噪声污染,达成基坑开挖绿色、标准、精确目标。
(二)底座参数核验
底座施工以高标准执行,严格核验水平度、垂直度、高程等核心参数。用高精度水准仪、激光测距仪多点测量底座表面平整度,保障水平度偏差合规;借全站仪复测底座轴线,严控轴线偏移量[2]。着重检查底座预埋螺栓、套筒等连接件位置和规格,将BIM 模型与现场比对,确保连接件定位准确,契合构件安装对接要求。依据地质条件和上部荷载,二次验算底座混凝土强度、配筋率等参数,使底座承载能力达设计标准,为装配式建筑稳定装配打牢基础。
(三)混凝土质管控
在混凝土质量管控中,践行绿色建材与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理念,严格管控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设计,选用高强度、低收缩水泥,搭配级配优良的骨料与高效减水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抗渗性、抗冻性等指标满足设计需求。施工时,用智能搅拌系统精准控制原材料计量,借助混凝土泵车结合布料机均匀浇筑,防止冷缝与离析现象出现,浇筑后,采用薄膜覆盖与智能养护系统,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和湿度,通过自动喷淋与保温措施,保证养护条件符合要求,让混凝土强度增长达到预期,按规范留置同条件与标养试块,定期开展强度检测,为装配式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提供数据支撑。
三、主体结构监管
(一)钢结构严安装
秉持建筑工业化与精细化安装理念,钢结构安装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严格执行,构件进场时,用三维扫描技术复核钢梁、钢柱等尺寸,保证构件加工精度达标;安装时,结合全站仪与激光垂准仪,实时监测调整钢柱垂直度、轴线偏差,将安装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关键节点焊接时,用超声波探伤仪和射线检测设备全流程检测质量,确保焊缝质量达一级标准;螺栓连接部位用扭矩扳手检测紧固力,让连接强度满足设计荷载要求,引入 BIM 技术进行安装模拟和碰撞检测,提前优化安装顺序,避免工序冲突引发质量隐患,实现钢结构安装的精准化与标准化。
(二)混凝土精浇筑
在施工中践行绿色建造与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理念,严格把控浇筑全流程质量。浇筑前,按构件类型和结构特点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低水化热水泥与高活性掺合料,降低混凝土收缩开裂风险;用智能搅拌系统精准控制骨料、胶凝材料与外加剂用量,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稳定 [3]。浇筑时,借助布料机与溜槽均匀布料,用高频振捣棒分层振捣,避免蜂窝、麻面等缺陷;对大体积混凝土构件,预埋测温元件实时监测内部温度,用循环冷却水管控制温差,防止温度裂缝产生。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温保湿材料,利用智能养护系统动态调节温湿度,确保混凝土强度持续增长。
格执行试块留置与检测制度,为结构质量验收提供可靠依据。
(三)基柱稳固搭建
基柱施工以高精度定位和强连接可靠性为核心,严格把控施工全流程,安装前,清洁并找平基墩顶面,用坐浆法或灌浆套筒技术保证基柱与基墩连接密实;借助全站仪与棱镜系统对基柱轴线和垂直度三维定位,通过可调式斜支撑精准校正,使垂直度偏差符合规范。基柱连接节点采用高强度螺栓与灌浆料结合方式,螺栓紧固后进行扭矩复检,灌浆时用压力监测设备确保灌浆饱满;多层装配式建筑通过设置临时支撑体系与缆风绳,增强施工阶段基柱稳定性,施工完成后,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整体复核基柱安装质量,确保基柱定位精准、连接牢固,为上部结构装配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筑封闭监督
(一)外墙品质把控
基于绿色节能跟工业化建造的理念,外墙施工中,材料及安装质量需被严格把控,在材料筛选的阶段,优先采纳轻质高强、保温隔热表现优异的复合板材,保证导热系数、防火等级等指标合乎设计要求;对到场板材开展表面平整度与尺寸偏差的抽样检查,防止出现翘曲、破损之类的缺陷。处于安装进行阶段,凭借专用连接件及密封胶条实现板材精准拼接操作,凭借激光测距仪与靠尺同步监测安装的垂直与平整度情况,把误差约束在极小范围里;就墙板的接缝位置而言,利用防水透气膜与耐候密封胶做多层防水处置,防止出现雨水渗漏,运用 BIM 技术对外墙安装流程做模拟,优化连接节点设计以及构件排列,采用装配式保温装饰一体化技术,达成外墙施工既高效又品质可控的结果,增进建筑整体的美观及节能效果。
(二)屋面防水强化
按照屋面坡度和排水要求对防水构造设计做优化,选用具备优良耐候性与卓越抗穿刺性能的高分子防水卷材或涂料;对基层处理实施严格把关,使屋面平整度符合规定,于阴阳角处增置附加层 [4]。于防水层铺设操作期间,采用机械固定或者是热熔焊接工艺,保障卷材搭接宽度及粘结强度契合规范要求;就落水口、出屋面管道等相关节点位置,采用密封胶及防水加强层开展多道密封工序,去除渗漏隐患的潜在威胁。完成施工操作后,经由闭水试验持续留意屋面渗漏情形,借助红外热成像仪查找防水层的缺陷,保障防水系统无薄弱的环节,贴合绿色建筑理念,在屋面增建种植屋面或者光伏防水一体化体系,在提升防水性能基础上,实现建筑节能与生态效益双飞跃。
(三)门窗密封校验
门窗作为建筑内外环境划分的关键构件,建筑的气密性与节能效果直接受其密封性能的影响,遵照功能性建筑及精细化施工理念,门窗安装需严格依照密封校验的标准开展,对门窗型材、玻璃及密封胶条物理性能参数进行核查,保证气密、水密以及抗风压性能契合设计标准;精准丈量门窗洞口尺寸,留出合理的安装缝隙,防止因尺寸误差造成密封失败。实施安装相关操作时,拿发泡聚氨酯填充门窗框与墙体的间隙,外侧借助耐候密封胶进行防水密封处置;针对推拉样式门窗,加设多道密封胶条跟毛条,增强轨道周边的密封效果,安装工作全部结束后,借助气密检测仪对门窗整体进行气密性的检测,保障单位缝长的空气渗透量合乎标准;利用淋水试验对门窗的水密性能进行检验,即刻对局部渗漏点做修补处理,采用智能门窗系统,实时观测密封状态及开合的安全程度,增强建筑使用效能与居住惬意感。
五、后期质量保障
(-) 验收标准执行
在实体检测层面,借助三维激光扫描及点云数据分析技术,对建筑整体轮廓、构件尺寸实施毫米级精度测量,对照BIM 模型实时生成偏差报告;运用超声波相控阵探伤技术,对钢结构焊缝、混凝土内部缺陷开展非破坏性检测,保障结构连接安全可靠,针对建筑节能性能,通过热红外成像技术检测外墙、屋面保温层连续性,利用气密性测试设备模拟极端环境下的空气渗透状况,确保能耗指标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资料审查环节,构建区块链存证系统,对设计图纸、材料检测报告、施工日志等文件进行加密存证,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且全程可追溯,搭建智能验收管理平台,运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标记质量缺陷,生成可视化整改方案,实现验收流程标准化、透明化与高效化,为建筑交付使用筑牢质量防线。
(二)保修机制落实
在工程交付前夕,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搭建全构件溯源体系,规定各预制构件、部品部件的保修责任与期限范围;开发面向移动端的报修平台,增添 AR 远程诊断功能,用户借助扫码上传缺陷方面的影像,系统自主匹配维修方案而后派发工单,达成问题反馈“无时差”。就装配式建筑常见质量问题而言,制定标准化维修工艺的手册,采用3D 打印技术及时定制出适配的修补构件,促进维修效率和精准水平的提升 [5]。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建筑关键部位开展实时监测,凭借大数据分析洞察潜在隐患,提早介入应对,按规定周期开展建筑健康体检,采用无人机巡查、机器人检测等技术途径,开展对高空、隐蔽区域的全面排查,创立建筑质量动态跟踪档案,为之后设计优化与施工工艺改进提供数据作支撑,达成从建造至运维阶段的质量全周期管理控制。
(三)材料合理选用
在选材决策的关键阶段,采用材料生命周期评价(LCA)此项技术,对材料从开采、生产、运输到回收全流程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评估,优先采用能循环利用、低能耗的新型建材产品;搭建材料性能的数据库体系,收纳供应商资质、产品认证、市场反馈等相关资讯,采用大数据算法甄别出最优选材方案。在进行施工操作阶段,采用材料数字化管控系统,为每一个构件赋予 RFID 电子标签标识,对材料进场检验、加工装配、安装位置等信息开展实时追踪,实现质量问题无误溯源,鼓励采纳模块化、快装式的各类部品部件,诸如装配式室内分隔墙、集成式卫生间系统,减少现场湿法作业及材料的损耗;倡导应用相变储能材料、光伏一体化板材等功能性材料,提升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与智能水平,探求建筑废料再生利用的工艺,将拆除后的混凝土、钢材等加工成再生的骨料与金属制品,造就材料循环利用的封闭循环,促成建筑业达成“双碳”要求。
结语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技术监督覆盖全流程各环节,施工前期要把控设计、材料和人员要素,施工过程中对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建筑封闭等进行精准监督,后期严格执行验收标准、落实保修机制并合理选用材料。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监督体系,能有效保障装配式建筑质量,推动建筑工业化绿色转型,实现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达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质量控制研究 [J]. 陶瓷 ,2024,(11):141-143.
[2]卞正磊,石思源,熊文康,等.叠合板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研究[C]//《施工技术》杂志社 , 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3 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2023:255-257.
[3] 高向阳 , 李学田 . 装配式建筑现代设计与建造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308.431.
[4] 郑舒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8):175-177.
[5] 赵亮 .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29(S2):631-632.
作者简介:何宇(1967.12-),男,汉族,湖南省邵阳县,专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质量建设安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