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同视角下教师指导低结构材料亲子建构游戏的创造力培养路径探究
何桃平
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62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日益重视低结构材料在儿童创造力培养中的独特价值。积木、纸箱等材料因其开放性和可塑性,能够为儿童提供自由探索和创造的空间。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家长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其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然而,当前许多家长在亲子互动中缺乏科学引导方法,难以充分发挥低结构材料的教育潜力。
在此背景下,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其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计合理的亲子建构游戏方案,教师能够帮助家长掌握有效的互动策略,提升亲子游戏质量。研究表明,这种家园协同模式不仅能促进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还能增强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我们的家园”主题建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多样化材料和示范引导,有效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合作意识。
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园协同视角下,教师如何通过指导低结构材料亲子建构游戏来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具体目的包括:分析低结构材料在亲子互动中的教育价值,构建教师指导的实践路径,并验证该模式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实际效果。研究成果将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指导策略,同时为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指导低结构材料亲子建构游戏的实践路径
2.1 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在低结构材料亲子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设计需遵循“支架式支持”原则,通过分层递进的干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策略设计包含三个核心维度:材料准备阶段的预设性指导、游戏过程中的动态性指导以及反思阶段的提升性指导,形成完整的指导闭环。
材料准备阶段,教师需综合考虑材料特性与儿童发展水平的匹配度。根据“我们的家园”主题案例,教师可提供三类梯度材料:基础型(标准积木、纸板)、拓展型(纽扣、丝带等装饰物)和挑战型(滑轮、铰链等连接件),满足不同能力儿童的需求。同时设计“材料选择指引卡”,用图示提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观察材料特性,如通过提问“这块弧形积木适合做屋顶还是拱桥”激发预想。这种预设既保证了游戏自由度,又避免了材料使用的盲目性。
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观察 - 判断 - 介入”的动态指导策略。观察重点包括儿童的材料操作方式(如叠高、平铺、围合)、语言表达(如“我的城堡需要护城河”)以及亲子互动模式。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适时介入:创造性行为(如用瓶盖做车轮)给予具体表扬:“你用瓶盖解决了轮子问题,这个替代想法很特别”;遇到持续性困难(如结构倒塌)则采用“问题分解法”,将大挑战拆解为小步骤(先稳固底座再增加高度)。对家长的指导则侧重示范“三问技巧”:描述性提问(“你搭的这个部分是什么”)、假设性提问(“如果刮大风,房子要怎么加固”)和反思性提问(“刚才哪种连接方法最牢固”),避免直接告知答案。
反思阶段通过“三维评价表”提升游戏价值。教师引导家长从作品呈现(结构复杂性、细节装饰)、过程表现(问题解决方式、专注时长)和社会性发展(合作频率、语言交流)三个维度进行观察记录。例如在“纸箱机器人”活动中,家长可记录孩子尝试用胶带固定关节的多次实验过程,教师则据此分析儿童的试错策略属于直觉调整还是系统规划。这种结构化反思既帮助家长掌握观察方法,也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
环境创设上采用“双空间”策略:物理空间设置材料超市、作品展示台和建构提示图,营造沉浸式游戏氛围;心理空间则通过“没有错误答案”的规则设定减轻家长焦虑。典型案例显示,当教师明确“歪斜的塔也是种创意风格”时,家长干预行为减少,儿童尝试非常规组合的比例显著提升。此外,教师定期组织家长沙龙,通过视频回放分析典型互动片段,如对比“代劳式”与“启发式”指导的效果差异,强化家长的科学引导意识。
这些策略的实施需注意两个平衡:一是自由探索与适度引导的平衡,避免过度指导剥夺儿童发现乐趣;二是共性要求与个性支持的平衡,针对建构型、故事型等不同游戏偏好的儿童提供差异化指导。实践表明,当教师采用“15 分钟观察 +5 分钟介入”的节奏,并配合家长“1 句鼓励 +1 个问题”的互动模式时,既能保持游戏自主性,又能有效提升建构活动的教育价值。
2.2 家园协同视角下的具体案例分析
在“我们的家园”主题建构活动中,教师通过家园协同机制设计了完整的实践路径。活动前,教师向家长发放材料包,包含基础积木、彩色卡纸和自然材料(如松果、树枝),并附指导手册说明“三不原则”:不代劳、不否定、不设标准答案。家长反馈显示,这种明确指引显著降低了其干预冲动,如李姓家长记录:“孩子用松果当烟囱时,我原想纠正,但想起教师建议后改为询问‘这个设计有什么特别用处’,孩子兴奋地解释了‘会冒香味的烟囱’的创意。”
游戏过程中,教师采用“双线观察法”:一方面记录儿童对材料的非常规使用(如将纸板折成波浪形模拟河流),另一方面关注家长的引导方式。典型案例显示,当王姓儿童因纸屋倒塌而沮丧时,其母亲最初直接动手重建,经教师轻声提示“试试用‘问题树’方法”(将困难分解为“底座太小”“胶带太少”等分支),转而引导孩子自主分析。这种干预使该儿童后续尝试了三种加固方案,展现出明显的思维拓展。
反思环节创新采用“家庭 - 教师协作评价表”。家长记录儿童在家的延伸活动(如用抱枕搭建“秘密基地”),教师则分析其与课堂表现的关联性。例如,张姓儿童在园偏爱对称结构,家中却创作了歪斜的“恐龙屋”,教师据此建议家长提供更多非规则材料以激发多样性思维。这种双向反馈使指导更具针对性,多位家长表示“终于明白为什么老师总鼓励孩子玩纸箱”。
另一典型案例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教师引导家庭收集废旧物品时,特别强调“让孩子参与决策”。视频分析显示,当赵姓儿童自主选择酸奶盒作为主材料时,其建构专注时长比使用教师指定材料延长 40% 。家长在观察笔记中写道:“孩子坚持用瓶盖做车轮,失败五次后终于用牙签固定成功,这种坚持在以往玩具游戏中从未出现。”教师据此调整材料投放策略,增加“儿童提名材料日”,进一步强化自主性。
对于特殊需求儿童,家园协同展现出独特价值。教师为语言发育迟缓的刘姓儿童设计“看图说话”指导卡,家长在家配合使用相同提示卡。两个月后,该儿童在展示“纸箱动物园”时,描述性语言从单词发展为短句(如“长颈鹿吃树叶”到“我的长颈鹿要踩石头才够得着最高的叶子”)。这种一致性支持有效弥合了教育场景差异。
案例也揭示了典型挑战。部分祖辈家长更关注作品完成度,常出现“让奶奶来帮你搭漂亮点”的干预。教师通过组织“祖孙建构日”,展示看似杂乱但富含故事性的作品(如用衣夹和塑料袋制作的“会下雨的云”),逐步转变其观念。周姓祖母在活动后反馈:“原来孩子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里藏着这么多心思。”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家园协同的三重效应:一是家长通过观察教师示范掌握“等待- 回应”技巧,减少直接干预;二是家庭生活材料(如快递盒、餐具)的引入丰富了游戏多样性;三是儿童在不同场景中表现出的行为差异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了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将家长记录的精彩瞬间(如孩子解释“隐形楼梯”的语音)制作成班级故事书时,既强化了儿童成就感,也促进了家长间的经验交流。这种多元互动模式为低结构材料的教育价值转化提供了可持续路径。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系统考察了家园协同视角下教师指导低结构材料亲子建构游戏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核心结论:首先,低结构材料的开放性特征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创造性表现,其可塑性为儿童提供了多元表达空间。在“我们的家园”等主题活动中,儿童通过非常规材料组合(如瓶盖作车轮、松果当烟囱)展现出显著的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次,教师的分层指导策略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材料梯度设计、动态观察介入和结构化反思的三阶段支持,既保障了游戏自主性,又提升了教育针对性。典型案例表明,当教师采用“15 分钟观察 +5 分钟介入”的节奏时,儿童创造性行为发生率明显提高。
家园协同机制在实践中表现出独特价值。家长在教师示范下逐步掌握启发式提问技巧,从代劳者转变为支持者,亲子互动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双向反馈系统的建立(如家庭 - 教师协作评价表)使教育指导更具连续性,儿童在不同场景中的行为差异为个性化支持提供了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生活材料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游戏内容,还强化了儿童对日常物品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 开 利 . 陶 行 知 思 想 视 角 下 家 园 协 同 教 育 机 制 的 思 考 [J]. 成功 ,2025,(04):3-5.
[2] 尤寅灵 . 交叠影响阈理论视角下家园社协同育人有效策略分析 [J]. 哈尔 滨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25,(01):82-84.DOI:10.16145/j.cnki.cn23-1531/z.2025.01.026.
[3] 江玉红 . 协同视角下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研究 [J]. 好家长 ,2024,(83):6-8.
[4] 王 飞 . 家 园 协 同 视 角 下 幼 儿 科 学 素 养 的 培 养 策 略 研 究 [J]. 智力 ,2024,(20):96-99.
[5] 徐铭燕, 黄巍.“家园社协同”视角下“体育巴学园”构建的实践探究[J].早期教育 ,202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