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智慧化管理中AI 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琨
临漳县图书馆 056600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智慧化管理已成为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需求的必然选择。AI 技术作为推动智慧化进程的核心力量,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智能决策和自动化处理能力,为图书馆的资源管理、读者服务、运营维护等方面带来了创新性变革。深入研究 AI 技术在图书馆智慧化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AI 技术在图书馆智慧化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AI 技术在图书馆智慧化管理领域的应用已形成多维度渗透格局,从资源处理到读者服务、从空间运营到学术支持,均展现出显著的技术赋能效应,推动图书馆从传统文献存储机构向智能化知识服务枢纽转型。通过引入 AI 技术,图书馆能实现资源的智慧化管理、服务的精准推送以及空间的高效利用等,极大提升服务的效能及用户的整体体验。
2.1 资源管理智能化:重构文献处理全流程
在资源管理环节,AI 技术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彻底革新了传统依赖人工的工作模式。
自动化编目体系:借助图像识别与 OCR 技术,系统可对图书封面、版权页进行快速扫描,精准提取 ISBN、作者、出版社等元数据,结合 NLP 技术对内容文本进行语义解析,自动生成中图法分类号、主题词及内容摘要。美国国会图书馆引入的 AI 编目系统,将单本图书编目时间从 45 分钟缩短至 27 分钟,错误率从 8% 降至 5.6% ,且实现了多语种文献的统一编目标准。
智能馆藏运维:融合 RFID 技术与移动机器人的智能巡检系统,可在闭馆后自主完成书架遍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部署的盘点机器人,配备 360∘ ° 视觉传感器与 RFID 阅读器,每小时能完成 1.5 万册图书的定位核查,错架识别准确率达 98.3% ,并通过导航算法引导工作人员完成归位,使图书上架效率提升 60% 。
数据驱动的资源建设:基于机器学习的需求预测模型,整合近 5 年借阅数据、学科发展报告及读者调研结果,构建动态采购方案。某 “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应用该系统后,计算机学科图书采购精准度提升 40% ,冷门图书占比从 28% 降至 15% ,馆藏空间利用率提高 25% 。
2.2 读者服务个性化:打造精准化交互体验
AI 技术通过深度解析用户需求,构建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
智能推荐引擎:采用混合推荐算法,融合内容特征(如主题相似度)、协同过滤(读者行为关联)与情境感知(学习阶段、研究方向)。某省级图书馆的推荐系统使文学类图书借阅转化率提升 32% ,理工科专业书的跨学科推荐成功率达 41% ,显著优于传统的新书陈列方式。
全天候智能咨询:基于 BERT 模型训练的问答机器人,整合图书馆规章制度、馆藏分布、借阅流程等知识库,支持多语种实时交互。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 “AskNLB” 系统可处理 92% 的常规咨询,包括 “预约研讨室”“古籍复印流程” 等复杂指令,将人工咨询量减少 65% ,响应时间从平均 8 分钟缩短至 15 秒。
学术研究赋能:针对科研人员开发的文献分析工具,能自动生成领域知识图谱,识别研究热点与潜在关联。某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平台,通过分析近 10 年环境科学文献,成功预测 “碳中和与微生物技术” 的交叉研究趋势,辅助 3 个课题组完成选题创新,相关论文平均引用量提升 27%< 。
2.3 空间管理智慧化:重塑物理与虚拟融合场景
AI 技术推动图书馆空间从单一阅览功能向多元智慧场景转型。
动态空间调度:通过部署在天花板的红外传感器与摄像头,实时采集各区域人流密度、座位占用时长等数据,经 ARIMA 模型预测峰值时段,自动调整桌椅布局与照明系统。深圳某区图书馆应用该系统后,高峰时段座位周转率提升 35% ,读者平均等待时间从 22 分钟降至 8 分钟。
沉浸式阅读体验:AR 技术赋能传统阅读,扫描《昆虫记》封面可触发 3D 昆虫模型演示,扫描《敦煌壁画》图书能显示壁画修复过程解析。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 AR 古籍系统,使珍稀手稿的在线浏览量增长 210% ,有效减少了实体文献的调阅损耗。
虚实融合学习社区: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智能会议室配备实时翻译、板书自动整理功能,线上社区支持论文协作、学术沙龙直播。某高校图书馆的智慧社区平台上线半年内,累计举办跨校区研讨会 46 场,用户日均停留时长增加 42 分钟,形成了活跃的学术交流生态。
2.4 文献分析与保护智能化:激活知识资源价值
AI 技术在文献深度加工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展现出独特优
学术趋势研判:基于 LDA 主题模型与引用网络分析,对海量文献进行聚类挖掘。某情报研究所利用该技术分析医学文献,提前 18 个月识别出 “mRNA 疫苗” 的研究爆发点,为科研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写作辅助工具:集成文献检索、格式校对与内容生成功能,支持自动生成符合 GB/T7714 标准的参考文献:,可根据研究大纲生成文献综述初稿。试用数据显示,该工具使研究生论文写作周期缩短 30% ,参考文献:错误率降低 80% 。
古籍数字化保护:采用 GAN 网络修复破损古籍,通过对比同版本完整文献,智能补全缺失文字。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修复系统,使残卷文字识别准确率达 85% ,单页修复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5 小时,已完成 23 卷的数字化处理。
AI 技术在图书馆各领域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重构了知识服务的核心逻辑,为实现 “千人千面” 的智慧化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AI 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智慧化管理面临的挑战
3.1 数据质量与标准化问题
AI 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图书馆现有数据存在格式不统一、数据缺失、错误标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 AI 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数据整合与分析难度增大。例如,部分图书馆的馆藏数据中,图书分类号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基于分类号的智能检索和推荐功能无法准确实现。因此,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加强数据清洗、标准化和质量评估工作,是提升 AI 技术在图书馆应用效果的关键 。
3.2 隐私与伦理问题
在收集和使用读者数据时,图书馆面临着如何平衡个性化服务与隐私保护的难题。AI技术需要大量的读者行为数据来实现个性化推荐、智能服务等功能,但这些数据涉及读者的个人隐私信息。一旦数据泄露,将对读者权益造成严重损害。同时,AI 算法可能存在偏见,例如在推荐系统中,可能会因数据偏差导致某些群体的需求被忽视,这涉及到伦理层面的公平性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制定严格的数据隐私政策,采用数据脱敏、加密等技术手段,
确保读者数据的安全与隐私 。
3.3 技术成本与人才问题
部署和维护复杂的 AI 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软硬件采购、系统升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方面的成本。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图书馆来说,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技术成本。此外,AI 技术的应用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系统运维人员等。目前,图书馆行业普遍缺乏这类专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AI 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图书馆需要合理规划技术投入,探索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模式,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提升馆员的 AI 素养与应用能力 。
3.4 人机协作问题
AI 技术虽然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图书馆员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图书馆员与 AI 的有效协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图书馆员需要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学会运用 AI 工具辅助工作;另一方面,AI 系统也需要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经验、决策能力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在智能咨询服务中,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聊天机器人可能无法给出准确解答,此时需要图书馆员及时介入,提供人工服务。因此,建立良好的人机协作机制,明确图书馆员与 AI 的职责分工,是充分发挥 AI 技术优势的重要保障 。
3.5 “黑箱” 问题
某些 AI 模型,如深度学习模型,其决策过程不透明,难以解释,被称为 “黑箱” 模型。在图书馆应用中,这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在智能推荐系统中,读者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会收到某些推荐,这可能影响读者对推荐服务的信任度。对于图书馆管理者来说,也难以对模型的决策进行评估和调整。因此,研究可解释性 AI 技术,提高 AI 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对于增强读者信任、优化图书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四、AI 技术在图书馆智慧化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4.1 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
未来,AI 技术将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更加智慧、开放、可信的知识生态系统。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现对图书馆各类资源和设备的实时感知与控制,为 AI 提供丰富的实时数据。大数据技术则为 AI 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提供海量的数据支持,进一步提升 AI 的性能。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可用于保障数据的安全与隐私,确保知识资源的可信共享与传播。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数字版权保护系统,能够有效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促进知识创新与传播 。
4.2 个性化服务的深化与拓展
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AI 将能够更精准地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为每位读者构建专属的知识服务体系,实现从 “千人一面” 向 “千人千面” 的服务模式转变。除了传统的资源推荐、咨询服务外,个性化服务还将延伸到学习计划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等领域。例如,根据读者的学习目标和知识水平,AI 系统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培训课程 。
4.3 智慧图书馆联盟的构建与发展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互补、数据互通,图书馆将积极参与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通过 AI 技术构建跨馆际的智能检索平台、联合咨询系统、资源共享平台等。智慧图书馆联盟将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各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知识服务。例如,读者可以通过联盟平台一键检索多个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并实现跨馆借阅、文献传递等服务 。
4.4 人工智能辅助图书馆员决策与管理
AI 技术将在图书馆的决策与管理层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图书馆运营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预测,AI 可以为图书馆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包括资源采购决策、空间布局优化决策、人员配置决策、预算分配决策以及技术投资决策等。同时,AI 还可以用于图书馆的绩效管理,例如通过分析服务响应时间、馆员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率等指标来评估整体绩效;在风险评估方面,AI 能识别潜在问题如设备维护需求或安全威胁,从而提前制定预防策略。这显著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例如,利用 AI 技术分析图书馆的借阅数据和读者反馈,可以为图书馆的服务改进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此外,AI 还能基于历史访问模式预测读者流量高峰,帮助优化开馆时间表和人员调度方案。
4.5 推动图书馆向知识创新中心转型
AI 技术将助力图书馆从传统的知识存储与传播机构向知识创新中心转型。通过对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AI 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关联和研究方向,为科研人员提供创新灵感和支持。图书馆还可以利用 AI 技术开展知识共创活动,鼓励读者参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发展。例如,举办基于 AI 的创意写作比赛、知识发现挑战赛等活动,激发读者的创新热情 。
五、结论
AI 技术在图书馆智慧化管理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图书馆的资源管理、读者服务、空间管理和文献分析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变革。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数据质量、隐私伦理、技术成本、人机协作和 “黑箱” 等问题。未来,随着 AI 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将不断深化,智慧图书馆联盟将逐步构建,AI将在图书馆的决策与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图书馆向知识创新中心转型。图书馆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充分发挥 AI 技术的优势,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在新时代的知识传播与创新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曦 , 武洪兴 . 基于人机融合的智慧图书馆运行模式探析 [J]. 新世纪图书馆 ,2023,(06):60-66+81.
[2] 赵杨 , 张雪 , 范圣悦 .AIGC 驱动的智慧图书馆转型:框架、路径与挑战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3,46(07):9-16.
[3] 杨倩 . 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历程与展望 [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39(06):30-37.
[4] 管 辉 菲 .AI 技 术 赋 能 图 书 馆 智 慧 服 务 的 推 进 路 径 分 析 [J]. 时 代 报 告 ( 奔流 ),2025,(05):124-126.
[5] 王小玮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图书馆员的岗位替代——基于技术替代理论视角 [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4,(03):72-78.
本文系邯郸市 2025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立项项目“AI 赋能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路径与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54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