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音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探究

作者

吴芳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红色音乐是重要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教育有其独特价值,具体表现在情感的渗透价值,多元思想观念的整合价值,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价值,是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探索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途径,使大学生树立跟党走、相信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心。对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更好的传承红色精神、构建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有着重要价值。

一、红色音乐的内涵与特征

红色音乐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很早就认识到红色音乐文化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近年来,红色音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专家学者们对红色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

有学者认为,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在革命、改革、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中外优秀音乐养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1] 红色音乐的内涵可以从意识形态、发展历程、音乐体裁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从意识形态来看,红色音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自由、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音乐形态,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主张和思想纲领。也蕴含了中华儿女爱国团结、英勇奋斗、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中国精神。

其次,从发展历程来看,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时期产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是党领导人民走向复兴之路的历史记忆。

最后,红色音乐的体裁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红色歌曲、红色歌剧、红色器乐曲、红色舞剧、红色戏曲、红色交响乐等主要类别。大量红色音乐作品跨越历史时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力,流传经久不衰。这些不断积累的音乐作品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记录了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红色历程,也是近现代及当代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红色音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要着力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红色音乐文化资源是蕴含以上精神资源的宝贵财富,对培育崇高理想信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1. 以艺通心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红色音乐是一种文化符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征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红色音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它能让个体在集体无意识中以集体记忆的方式确证个人身份,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在艺术的感召下,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洗涤和灵魂的升华,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音乐有很高的美学性与艺术性,从而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的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将红色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各学科相互融通,能启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美育与德育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提升育人实效性。

2. 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红色音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改革、建设等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伟大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红色音乐文化,而且通过红色音乐文化塑造了自身伟大的、光辉的政党形象。通过红色音乐文化,中国共产党向外界塑造并展示了自身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美好生活之伟大事业和进程中的英明领导形象,也是借助红色音乐文化,中国共产党让人民群众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的感性认识、情感认知、道德认同,政治认同。梳理红色音乐文化和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形象塑造中各个方面的表现,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维护好、展示好党的形象,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认同具有重要的政治领引和思想导向作用,引导其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之中,从而团结一切力量,筑牢新时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仰根基。

3.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红色音乐融入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音乐自诞生以来,能够始终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根源在于始终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使命的实践之中,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接受能力,不断根据党情、国情、社情和民情的变化而创新宣传载体和方式,红色音乐凭借欢快有力的节奏、朴实无华的曲调、极具时代气息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情感以及内在艺术特色、思想特质、和精神品质,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所认可、所认同、所接受、所喜爱。红色音乐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其理性审视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差异,认清西方势力的“文化侵略”意图,从而避免陷入“文化陷阱”。红色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唤醒其蕴藏在基因中浓厚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豪,更能激励大学生继承革命精神、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三、红色音乐资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

为了分析红色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笔者做了一份“关于高校对红色音乐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根据不同高校办学特点和不同专业,共发放问卷 550 份。其中对 17 个不同专业的 450 名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 445 份,回收率为 98%< 。对 19 个工作部门的100 名教师、工作人员发放了问卷填写。回收 99 份,回收率为 99% . 对学生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红色音乐的内涵、兴趣、了解途径、实践活动、相关课程等 15 个问题。对教师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红色音乐的内涵、 自身能力、与课程关系、教学方法等 15 个问题。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笔者找到了红色音乐在高校教育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所在。

1、对红色音乐文化认知不足

在对“什么是红色音乐”这一问题调查时, 43.4% 的教师、 90.6% 对大学生于红色音乐内涵了解不足,普遍认为红色音乐就是红色歌曲。关于“你是否对红色音乐有兴趣“这一问题的回答, 16% 的大学生表示对红色音乐文化不感兴趣。而问及不感兴趣的原因, 82.3% 同学认为“红色音乐离现实生活较远”,因而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对红色音乐的热情,以致他们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对红色音乐关注度不够。

在“您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红色音乐文化”这个问题上,数据显示 85.1% 的大学生了解红色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红色电影和音乐课, 80.2% 的教师了解红色音乐文化主要通过红色电影、文艺节目,而高校教职工则有 70.5% 是通过朋友推荐。通过分析可知,高校对红色音乐存在认知不足的原因来自他们了解红色音乐的途径少且形式较单一,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和教师接触红色音乐文化的机会比较少,无法深层次了解红色音乐的内涵,从而妨碍了对其应用。

2、实践活动开展不足、学习平台建设不足

对“你主要参加过哪些有关红色音乐活动?”调查,发现 50.3% 的学生、 58.7% 教师主要参与过相关的红色庆典活动。而相对之下红色音乐相关的校园活动不多,相关课程很少。学生教师参与红色音乐相关的活动较少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学校教育没有足够重视,没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地方文化资源,没有建立足够的资源平台,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也较为缺乏。

在调查“你认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用以下哪种方式最受欢迎”, 80.1% 的大学生希望红色音乐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排第一,排在第二是社团活动、第三社会实践这两种活动形式。

3、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对“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可行”的调查中, 98.1% 的大学生认为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教育可行, 55.3% 的大学生选择“难度大”。94. 3% 的教师选择可行,39.1% 的教师认为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教学的难度大。

分析学生认为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参与的积极性缺乏很好的调动方式,教育教学形式太单调,学生需要有创意的教学方式融入教学,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度。教师认为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难度大是部分教师认为红色音乐文化与授课内容不契合,对红色音乐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够,很少思考如何将所教授的学科与红色音乐进行融合创新,导致教师认为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教育难度大。

四、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针对红色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认知不足、实践、活动平台建设不足、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红色音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实现“3 结合”:思政课+红色音乐、课程思政+红色音乐、党课+红色音乐,实现红色音乐与课程深度融合。“红色音乐文化学”学科,隶属于音乐学,同时又是音乐学与中共党史学、教育学等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红色音乐有跨学科的特性,各科教师将其融入教学是现实可行的。上海音乐学院立足自身文化传承和专业优势, 从以下三方面对党课进行创新:在内容上课程主要包括,“不忘初心”“峥嵘岁月”等内容。授课形式上,以历史场景为课堂授课载体,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功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党课模式 , 为高校开展音乐党课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同时加强其他学科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对教师进行红色音乐相关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开展高水平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队伍、加强学科建设、开展学术交流。激发教师积极探索红色音乐的热情,主动将红色音乐与授课内容相融合。其次需要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科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其次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构建一个集检索、欣赏、学习、研究于一体的红色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平台。通过网络、图书馆、档案馆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源。实地走访革命老区、纪念馆、博物馆等,进行数字化采集。邀请老红军、音乐专家等进行访谈,录制口述史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清洗、挖掘和分析,确保数据质量。同时资源平台应具备资源检索、在线播放、下载、评论、分享等功能。平台应支持多种终端设备的访问,如电脑、手机、平板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定期对资源进行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丢失。持续关注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动态,及时收集新的资源。对资源库进行定期更新和维护,确保资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建立一个红色音乐数字资料库,按照主题、年代、类型、人物、区域等分类方式,对资源进行整理。使用专业的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将纸质文献、音频、视频等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格式转换、压缩、加密等处理,确保资源的存储和传输安全。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对红色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库进行宣传推广。举办红色音乐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讲座、展览等,提高资源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资源库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教学辅助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实现 3 联动”: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红色音乐学习教育的形式,将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联动、互联网+线下活动联动、各高校社团活动联动,尤其充分发挥校团委的活动组织优势。充分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活动优势,举办红色音乐相关竞赛活动、丰富体验式活动、打造红色音乐品牌活动。校团委与各学院可联合组织举办红色校园文化艺术节,创办有关红色音乐文化的社团活动,加快红色音乐文化进入校园的速度。让学生从红色音乐校园文化活动中爱上红色音乐文化,从而更深刻的体会红色音乐文化带来的精神内涵,不断奋进,强大精神力量。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借助社会资源和区域优势,将校内实践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结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将线下活动与线上传播融合,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年湖南省高校线上红色音乐“拉歌大赛”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示范。

红色音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含的音乐美学、家国情怀、革命情怀、民族精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一代代中国人奋斗的历史足迹。将红色音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应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健全相应的组织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以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2] 依托红色音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开展“大思政课”的创新教育方式,不仅能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更是可以激励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肩负起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 王新学,《上海红色音乐文化的时代价值》[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12):41-45

[2] 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M].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