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

作者

吕鉴霏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1570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传统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全面育人需求,音乐是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天然跨学科属性,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存在内在联系。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注重实践探究教学模式,为音乐跨学科教学提供新思路。立足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探索构建项目化学习模式,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希望能够探寻音乐跨学科教学有效途径,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现状分析,项目化学习模式构建

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章节逐一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机会,音乐课堂往往局限于歌唱、欣赏、乐理知识讲解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部分教师尝试开展跨学科教学,但缺乏系统理论指导,教学目标不明确,活动组织零散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基于此构建项目化学习模式显得尤为必要,项目化学习模式以真实任务为核心,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项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协作解决问题。在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中该模式包含四个关键要素:以音乐为主题融合多学科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实践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探究,以评价为导向关注全程发展。构建过程遵循问题导向 - 资源整合 - 任务驱动 - 成果展示 - 反思评价路径,确保教学活动系统性、连贯性。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教学观察确立项目化学习理论框架,明确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核心要素。将音乐作为核心学科,根据主题需要自然融入语文、数学、科学以及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形成有机整体。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跨学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方案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组织

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过程体验与成果展示,方案设计应考虑学科知识结构关联性,找准融合点,避免生硬拼凑。活动组织则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明确任务激发兴趣,提供资源支持探究,搭建平台展示成果采用多元方式评价效果,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不仅关注音乐技能培养更注重思维方式培育,跨学科项目应具备开放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形成独特见解。评价体系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既评价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又关注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放马山歌为例,设计大山回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探秘项目学习活动,此项目将音乐学习与语文、社会、科学以及美术等学科自然融合。通过欣赏放马山歌,引导学生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点,讨论山歌与山区生活关系,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分组开展任务:第一组负责查阅壮族历史文化背景,了解放马山歌产生环境,第二组探究山歌音乐特点,分析其节奏、旋律、唱法特征,第三组探究山区地理环境,解释为何山区适合唱山歌,第四组搜集壮族服饰、建筑、风俗等文化元素。探究阶段学生查阅资料,访问民族文化专家,观看相关纪录片,实践阶段各组将探究成果整合,创作壮乡文化音乐剧,包括改编山歌、设计民族服装、创作情景对白、制作简易乐器,最终各组联合展演展示学习成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实践验证,项目化学习效果分析

通过系统实施与跟踪观察,发现此模式能有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音乐基本知识技能,还发展了跨学科思维能力。音乐是情感表达载体,与其他学科结合后,既丰富了音乐学习内涵又增强了其他学科学习趣味性,实践证明,项目化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形成,增强了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喜悦,建立学习自信,团队协作环节培养了沟通能力、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成果展示环节锻炼了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促进自我认知提升。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打枣》为例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设计秋收时节——农耕文化音乐体验综合项目,将《打枣》作为核心曲目,融合语文、数学、科学以及美术等学科内容。项目启动阶段,播放农村秋收场景视频,演唱《打枣》歌曲,引发学生对农耕生活兴趣。探究阶段分四条线索:语文视角查阅农耕诗歌、谚语,理解歌词意境创作打枣小故事,科学视角探究枣树生长特点,收集不同品种枣果,制作植物标本,数学视角计算枣树产量,设计公平分配方案体验数量概念,美术视角绘制秋收场景,制作枣树剪纸表现丰收喜悦。实践阶段学生制作打枣主题音乐情景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制简易打枣工具,编创打枣动作设计表演服装道具,创编故事情节,配以《打枣》歌曲表演。成果展示环节举办秋收音乐会,各小组轮流展示作品,互相欣赏评价,家长、其他年级学生受邀参观,扩大项目影响。评价环节采用多维度指标:

音乐表现力、知识整合度、团队协作性以及创新独特性等方面。学生通过项目学习,不仅深入理解了《打枣》音乐内涵还形成了对农耕文化理解,发展了综合能力,展现出浓厚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结论:基于项目化学习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具有明显优势与实践价值,该模式能够有效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项目化学习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挑战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效提升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未来应进一步细化项目设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探索不同年龄段适用模式,推动项目化学习在音乐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惠茜 . 小学音乐跨学科项目化探究性教学 [J]. 三角洲 ,2025,(08):231-233.

[2] 陈丽娟 . 小学音乐以项目化学习推进实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C]// 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 年第二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2024:42-45.

[3] 汪嘉怡 .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探索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3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实验小学 ;,2023:62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