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策略探索
周志秀 龙永萍
吉安市滨江学校 343009
引言: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策略应运而生,该策略通过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结合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教学策略的意义、具体实施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一、“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为学生深度学习搭建了坚实桥梁,问题链的设计并非随意堆砌问题,而是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精准把握,从基础到深入、从表象到本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学生在面对层层递进的问题时需要主动思考、分析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尝试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不断挖掘知识的内涵,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工具,学生将通过问题链获得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关联性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形成深刻且系统的认知,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问题链中的问题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涵盖了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推理来分析问题、推导结论,通过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借助类比迁移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的构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式,尝试用独特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对问题链进行思考和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审视,判断知识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策略全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链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教师围绕问题链展开教学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有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够快速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而思维导图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快速梳理知识,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减少了在知识整理和记忆上的时间浪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流畅,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链,引导思维发展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问题链应具有层次性、启发性和连贯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比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这一课中教师设计问题链先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形状的,为什么这些物体要做成三角形”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思考;接着问“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再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激发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兴趣;最后问“已知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如何求第三个内角”,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链学生从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出发逐步深入到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等知识的学习,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二)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归纳知识,可以从一个核心概念出发逐步展开相关的知识点,用线条和关键词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比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先写出常量与变量这一分支,明确常量是在某个过程中不变的量,变量是会发生变化的量;接着写出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方法——表格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并对每种方法进行详细展开,如表格法要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关系式法要写出表示两个变量关系的等式,图象法要会画图并从图中获取信息,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知识体系更加清晰。
(三)结合问题链与思维导图,实现有效融合
在教学中要将问题链的引导与思维导图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在提出问题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思维导图,比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课中教师先提出问题链: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哪些性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判断方法和性质有了深入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轴对称”为核心构建思维导图,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轴对称的性质以及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整合到思维导图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解决了问题链中的问题,还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了问题链与思维导图的有效融合。
结论:
“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合理运用思维导图以及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一教学策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问题链 + 思维导图”双轮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牛园园 , 王莉娟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教学模式构建——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J]. 教育与装备研究 , 2023, 39(6):38-44.
[2] 陈勇. 新时代下初中数学思维导图教学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3(7):73-75.
[3] 顾欣慧 . 刍议启润课堂模式下初中数学思维导图的应用 [J]. 今天 ,2023(19):01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