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教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赵瑞熙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学校712000
一、融通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一)融通教学的起源
1918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融通文理”教育。他认为文理两科交错多,建议沟通文理,合为一科,还指出科学与美术相通互益且都能增强国家实力。同年10月,其“沟通文理”建议经讨论由北京大学试行,具体措施为大学本科学生习文科需兼习理科某种,习理科需兼习文科某种。
(二)融通教学的定义
“融”是融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方法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学习体验。“通”是让学生弄通学科思想、知识、素养与技能,成为有思想、高素质、会应用的人才。融通教学是学生“融合知与行”、师生“融合教与学”的过程。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传统
多数教师采用单方面讲解、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活动局限于教室,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设施滞后
部分学校教学设施落后,以黑板为主要教学工具,缺乏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资源。这限制了教师开展多样教学活动,影响了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师资队伍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业教师匮乏,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不深入。且教师融合能力参差不齐,难以开展有效的“融通”教学。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通”教学内涵与意义
(一)“融通”教学的概念界定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通”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界限,融合多方面教学元素。从学科知识角度,整合学科内不同板块知识;从跨学科维度,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在教学空间上,贯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二)“融通”教学的重要意义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融通”教学为学生营造丰富真实的学习情境,在与多学科融合及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如通过阅读故事、绘画、慰问老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并践行尊老爱幼等美德。将法律知识融入多样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如播放法治动画、参观法治场所等。同时,要求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如社区环保活动锻炼学生动手、沟通和协作能力。
2. 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融通”教学通过学科融合、多样方法和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将道德与法治与音乐结合,以爱国歌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融合多种教学元素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风格需求,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效果。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通”教学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咸阳市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一个班级作为实践对象,此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理解孤立,缺乏主动性。如在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和“文明礼貌”时,学生不理解二者关系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具体实践过程
教师以“校园生活中的规则与文明”为主题开展学科内知识“融通”教学。导入环节播放校园课间活动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行为对错。知识讲解阶段融合道德观念与校园规章制度,如讲解尊重他人时引入校规并举例。组织小组讨论在校园不同场景中如何结合规则与文明,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并鼓励课后践行。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实践后,学生对知识理解加深,能阐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联系,校园文明行为增多。但存在小组讨论易偏离主题、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后续需明确讨论要点和规则,关注鼓励参与度低的学生。
五、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融通”教学实践的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理念更新策略
1. 重视学科融合:
教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主动探寻融合点,如借助语文故事、美术创作、数学应用题、信息技术多媒体资源等,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知识。
2.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融合式教学:
教师转变角色为引导者等,根据学生兴趣、需求等选择融合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关注学生表现,给予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3. 强化生活与教学的联系:
树立“生活即教育”理念,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现象,如结合校园、社区环境问题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二)教学设计优化方法
1. 教学目标制定的优化:
教学目标要具综合性和层次性,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关爱他人”主题教学,设定相应知识、过程和情感目标。
2. 教学内容选择的优化:
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整合学科内知识,拓展跨学科内容,引入生活案例和热点话题。如结合诚实守信与合同契约知识,选取语文故事、美术作品等融入教学。
3. 教学环节安排的优化:
导入环节采用多样方式吸引学生,引出融合元素。知识讲解融入多学科知识和生活案例,运用多种方法。设置实践活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最后总结并布置拓展作业。
(三)教学资源整合途径
1.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开展教学,如设置宣传栏、在活动中融入教育内容、利用图书馆等设施。拓展校外资源,与社区、博物馆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2.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
利用教育网站等搜集线上资源用于教学,借助社交媒体开展互动教学。线下利用教材、校本教材等资源,构建全方位教学资源体系。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总结
“融通”教学提升了教学质量,整合学科内知识、跨学科融合及与生活实践融通,分别从知识理解、学习兴趣、知识运用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发展,培养了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关键经验在于教师理念更新、教学设计优化和教学资源整合,有效策略包括找准融合点、关注学生需求、做好实践准备等。
(二)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可深化跨学科融合,探索与更多学科创新融合,挖掘深层次融合点;加强信息技术与“融通”教学融合,引入新兴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教学;推动家校社协同开展“融通”教学。但需关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和教学均衡发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