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新增文化史内容的深度解读与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周衍松

九江外国语学校 332000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修订,初中历史教材新增了大量文化史内容,如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发现、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等,这些内容丰富了历史知识体系,更强调了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新增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史的内涵,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初中历史新教材中新增文化史内容的特点

1. 知识结构更系统

新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将文化史内容融入朝代发展脉络,比如在“隋唐时期”单元中,新增“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系统梳理了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唐诗繁荣等知识点,避免了旧教材专题式编排的碎片化问题,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理解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2. 时代特征更鲜明

新教材强调文化史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比如在“宋元时期”单元中,新增“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阐释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文化史的传承性,又凸显了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3. 史料运用更丰富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比如在“史前时期”单元中,新增良渚、陶寺等遗址的考古图片与文字说明,直观展示了中华文明 5000 多年的历史,此外教材还引入了《史记》《资治通鉴》等文献片段,引导学生史料实证理解历史。

二、初中历史新教材中新增文化史内容的教学价值

1.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新增的文化史内容在教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涵盖书法、绘画、雕塑、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发展脉络,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些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更引导他们从历史视角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文化的理解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2. 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文化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素材,尤其是在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这种基于史料的探究式学习,提升了学生辨别史料类型、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促使他们在多元观点中形成独立的历史判断和理性思考。

3. 促进跨学科融合

文化史教学天然具备跨学科属性,能够有效整合地理、艺术、科技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推动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这种融合教学打破了学科壁垒,使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学会多角度思考与综合运用知识。

三、初中历史新教材中新增文化史内容的教学策略

1. 分层任务设计,满足不同学习需求

分层任务设计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需求制定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在基础层面上,思维导图梳理文化史知识点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比如在教授“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一个包含“科技成就—文化成果—社会影响”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清晰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挑战自我的学生,可以设置提高层的任务,如项目式学习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课中,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究,探讨“活字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并撰写研究报告,这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背景,还要分析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而对于那些追求更深层次理解和体验的学生,则可以拓展层的任务来实现,比如在“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中,安排参观博物馆、观看京剧表演等活动,并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的兴趣。

2. 跨学科融合,拓宽学习视野

跨学科教学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比如在历史与地理的结合上,当讲解“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不同流域的农业发展条件,进而绘制一张“中国史前农业分布图”,这样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也提高了地理分析能力,艺术学科的融入同样重要,在讲述“隋唐时期的艺术成就”时,鼓励学生模仿唐代壁画创作,亲手实践,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艺术风格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价值,此外将历史与科技学科相结合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在讨论“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指南针的工作原理,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以及这些发明如何推动社会发展。

3. 史料实证教学,培养历史思维

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教会学生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价值,比如在讲授“玄奘西行”时,提供《大唐西域记》原文与一些基于该书改编的小说片段,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哪些则是经过加工的二次叙述,接着,一系列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在探讨“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时,提出诸如“良渚玉琮的纹饰反映了怎样的宗教信仰?”、“玉琮的用途如何体现社会等级?”等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文物背后的文化信息,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史料,如在学习“明清小说与社会生活”时,让学生查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原著,从中提取关于当时社会风貌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

4. 情境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化教学旨在创建生动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在教授“郑和下西洋”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郑和、外国使节等角色,模拟当时的外交场景,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在介绍“敦煌莫高窟”时,利用VR 设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洞窟之中,近距离观察壁画细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策划各种主题展览,如“中国古代科技展”或“传统文化艺术展”,学生们在准备展览的过程中,要收集相关资料还要设计展示内容,这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

结论

初中历史新教材中新增文化史内容体现了历史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的转型,分层任务设计、跨学科融合、史料实证教学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历史思维能力,未来教学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文化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体系改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郭惠然 , 王玉兰 . 历史教材中文化史教学的尝试 [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 1999(4):2.DOI:CNKI:SUN:TYJY.0.1999-04-015.

[2] 刘云珍 . 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J]. 体育画报 ,2022(7):64-65,67.

[3] 李松 , 刘萍 . 多版本教材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主旨探究 [J]. 新课程研究 ,20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