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运行与控制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陈美君

四川天地和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身份证号码:51132319960827656X

引言:

电力系统作为现代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高效性对社会运行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数据采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人工智能技术在此背景下提供了新的方法工具,能够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运行信息,从而提升系统决策的科学性与响应速度。研究这一领域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实现的可行性,更需深刻理解电力系统运作规律、负荷特性及资源协调机制,以确保智能化手段能够在实际运行中发挥持续、稳定的作用。

1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运行控制中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承担着数据处理、状态监测和运行优化的核心角色,能够对负荷波动、设备状态和网络拓扑进行持续分析,支持控制决策的高效执行,同时为运行安全提供持续监控和预警支持,使复杂系统的运作更加可控和透明 [1]。

2 面临的技术与运行挑战

2.1 电力系统复杂性与数据处理难题

电力系统具有多层级、多环节、多节点的复杂结构,数据来源分散且类型多样,包括传感器采集的运行数据、历史调度记录及外部环境信息。在如此复杂的数据环境下,信息整合和处理效率成为制约智能技术应用的核心因素。数据的不完整性、噪声干扰以及高频变化都对系统分析的准确性提出高要求,同时需要确保计算过程的实时性与稳定性,这对算法执行环境和硬件支持提出了明确挑战。系统各类数据在格式、精度和更新频率上的差异增加了数据预处理和融合的复杂度,要求智能技术具备高度灵活的数据适应能力和容错机制,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2]。

2.2 自动化运行中实时决策与协调约束

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任务的协调决策,包括负荷分配、设备调度和故障响应等。在多目标约束下,实时决策必须兼顾系统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这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响应速度和决策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3]。同时,系统内部各环节的协同关系复杂,局部优化可能导致整体效率下降,实时协调能力不足会引发操作冲突或资源浪费,需要通过高效策略来实现全局一致性和运行可靠性。

3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运行与控制路径

3.1 智能辅助决策与负荷管理优化

在电力系统中,决策的复杂性源自负荷的高度波动性和多元化需求,人工智能提供了能够在实时环境下快速处理多源信息的能力。智能辅助决策路径应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整合实时负荷数据、历史运行记录及外部环境指标,建立全面的状态信息库,以支持多维度分析。在负荷管理方面,需要通过动态优化策略对发电和输配电资源进行协调安排,实现负荷平衡和能效提升。这种策略要求系统能够在预测负荷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的调整方案,结合运行约束、设备状态和调度限制制定最优的负荷分配方案。在具体实施中,应将策略分解为多个可执行单元,每个单元针对特定负荷类型或设备群组进行优化,确保整体决策与局部执行的高度一致 [4]。数据处理与决策生成的闭环机制需要不断更新算法参数,以适应系统结构变化和外部负荷波动,同时在策略设计中保留灵活性,使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异常事件或突发需求,保证运行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智能辅助决策还需结合多目标优化思路,将经济性、可靠性和响应速度纳入综合考量,通过迭代和反馈机制不断调整方案,实现负荷管理的动态最优。通过这一策略路径,电力系统能够在保障安全和可靠运行的基础上,提升整体调度效率和能源配置的科学性。

3.2 运行监控与故障预警的系统化方法

电力系统运行中监控与故障预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系统安全和供电稳定性,人工智能在这一环节的应用策略应以全面、连续、动态为核心。系统化方法需要构建多层次监控体系,将设备状态、负荷变化、环境因素等多维数据实时采集并融合,通过智能分析识别潜在异常模式。在策略设计上,应将监控与预警紧密结合,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信号对设备运行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提前识别可能的故障点,实现预防性控制。具体路径应包括异常检测、风险评估、报警策略和响应方案四个环节,确保每一步操作具有可追踪性和可执行性。异常检测策略应利用多维数据特征,设计自动化判别规则,使系统能够在复杂运行环境中快速发现偏离正常状态的信号 [5]。风险评估策略通过量化各类异常对系统安全和运行效率的潜在影响,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报警策略则需要根据事件严重性和时效性设定多级响应机制,将信息快速传达至调度控制中心和相关操作节点。响应方案应包括操作指引、设备调度调整及负荷优化措施,实现从预警到控制的闭环管理。系统化方法还需持续优化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以提升识别精度和响应速度,通过建立长期反馈机制,使运行监控和故障预警策略不断迭代升级,确保电力系统在复杂、多变环境下保持高水平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3 控制调度与资源协同的操作策略

控制调度与资源协同是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核心环节,其策略路径应从整体优化和局部可执行性两方面进行设计。操作策略需要将发电、输电、配电及储能资源进行协同调度,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运行状态、负荷需求和设备能力,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策略执行中,应建立分层调度机制,上层负责全局资源优化,下层针对局部网络节点和设备群体进行实时控制,实现整体调度和局部调度的有机结合。具体操作策略包括多目标优化、约束管理和实时反馈三部分,确保调度方案兼顾系统安全、经济性和响应效率。多目标优化策略应综合负荷分布、设备运行限制、网络拓扑结构及运行成本,提出可操作的调度方案。约束管理策略确保调度过程符合设备运行安全规范、网络稳定性要求及调度优先级,实现各资源间的协调和平衡。实时反馈策略将调度执行情况与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动态对比,快速修正偏差,保持系统在变化条件下的连续优化。策略实施还需考虑不同资源类型的协同特性,例如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协调使用、负荷调节与备用容量的匹配,通过智能调度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通过控制调度与资源协同操作策略,电力系统能够在复杂负荷条件下保持稳定、安全、经济的运行状态,同时为智能化管理提供可持续优化路径。

结束语:

人工智能的介入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运行提供了明确的改进方向,但其真正价值在于与系统本身运行机制的深度结合。通过智能辅助决策、实时监控和协同控制策略,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潜在风险。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在于不断优化数据处理和决策执行的匹配度,使电力系统能够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实现技术与实际运行需求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吴英 .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J]. 电力设备管理 , 2024(6):207-209.

[2] 刘岳苹 .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 2023, 13(3):43-45.

[3] 杨鹏翔 , 宗杨 , 马跃 .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策略研究 [J].电力设备管理 , 2024(2):152-154.

[4] 虞叶鸣 . 浅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J]. 农业工程与装备 , 2023, 50(1):34-35.

[5] 于智强 .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J]. 光源与照明 ,2023(7):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