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预防护理策略

作者

夏友兰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 内蒙古包头市 014010

引言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化疗作为其主要治疗手段在清除恶性细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骨髓抑制。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感染风险急剧升高。有效的感染预防护理策略不仅能降低治疗相关并发症,更能保障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系统化、规范化的感染防控已成为 AML 患者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研究目的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经历粒细胞缺乏期,由于中性粒细胞水平极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严重威胁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感染是导致治疗中断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预防粒缺期感染是护理工作的核心任务。目前临床虽已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但感染发生率仍较高,部分环节存在执行不规范或策略不统一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的感染危险因素,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与循证证据,优化感染预防护理策略。通过评估环境管理、个人防护、微生物监测、药物预防及营养支持等关键环节的干预效果,明确标准化护理流程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将为规范粒缺期感染防控提供实践依据,帮助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同时,通过针对性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未来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奠定基础。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一)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不规范

目前临床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的防控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部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足,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增加交叉感染风险。病房环境消毒频次和标准不统一,层流设备维护不及时,影响空气净化效果。患者个人防护意识薄弱,如口罩佩戴不规范、口腔护理不彻底,导致黏膜破损后病原体入侵。此外,探视管理松散,家属未严格执行隔离要求,进一步加剧感染隐患。这些执行层面的漏洞使防控策略难以发挥最大效果。

(二)耐药菌及难治性感染风险上升

耐药菌感染已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面临的重大挑战。广谱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广泛传播,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等高耐药性病原体。这类感染治疗选择有限,临床疗效差,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真菌感染问题同样严峻,侵袭性曲霉菌等深部真菌感染早期症状隐匿,常规检测方法敏感性不足,往往延误诊断时机。同时,长期粒缺状态导致患者反复感染,进一步加剧病原体耐药性演变。耐药菌株的快速进化与现有抗菌药物研发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临床感染防控带来巨大压力。

(三)患者个体差异影响防控效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的感染防控面临显著的个体化差异挑战。不同患者的粒缺持续时间存在明显波动,从数天至数周不等,直接影响感染风险窗口期。基础疾病状态差异显著,老年患者和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恢复更为迟缓。化疗方案强度的差异导致骨髓抑制程度不一,高强度化疗患者粒缺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长。此外,患者既往感染史、基因易感性等因素导致对特定病原体的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现有标准化防控措施难以满足不同风险层级患者的需求,缺乏针对高危人群的精准化防控方案。这种个体差异导致的防控效果参差不齐,亟需建立更精细化的分层管理体系。

3 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预防护理策略

3.1 严格环境管理与消毒隔离

化疗后粒缺期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严重缺乏,极易因环境中的病原体引发感染。因此,必须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患者应安置在层流病房或正压单间,减少空气传播的微生物。病房每日需进行紫外线消毒,并限制探视人数,避免交叉感染。高频接触区域如床栏、门把手、监护仪等应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者使用的餐具、衣物、床单等需专人专用,并经高压灭菌处理。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必须规范执行手卫生,穿戴隔离衣、口罩及手套,确保无菌操作。通过强化环境管理,可显著降低外源性感染风险。

3.2 强化个人防护与感染监测

粒缺期患者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需加强个人防护以阻断感染途径。患者应每日使用氯己定溶液漱口,预防口腔黏膜炎及真菌感染。便后需用碘伏坐浴,减少肛周感染风险。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同时,需密切监测感染征象,每日测量体温,若出现发热(>38℃)应立即进行血培养、尿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早期识别感染源。定期检测降钙素原、G 试验等感染标志物,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通过早期干预,可降低重症感染的发生率。

3.3 规范药物预防与免疫支持

由于粒缺期患者自身免疫力极低,需采用药物预防策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细菌感染,可预防性使用氟喹诺酮类或磺胺类药物。针对真菌感染高风险患者,推荐使用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进行预防。同时,可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缩短粒缺期持续时间。在使用抗生素时,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避免耐药菌产生。此外,应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深静脉导管等,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通过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感染风险。

3.4 优化营养支持与健康教育

营养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感染防御能力。粒缺期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无菌饮食,避免生冷食物及未灭菌的乳制品。必要时可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机体代谢需求。同时,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强调手卫生、佩戴口罩的重要性,指导居家环境的清洁消毒方法。出院后应避免人群聚集场所,定期复查血常规,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可降低感染复发风险,改善长期预后。

结束语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的感染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协作和精细化护理。尽管当前仍面临执行不规范、耐药菌挑战和个体差异等问题,但通过持续优化防控策略、加强医护培训、推动个体化管理,必将进一步提升感染防控效果。未来应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不断完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保障,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晓娴 , 许青霞 . 平均红细胞体积与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J]. 肿瘤防治研究 ,2025,52(05):405-410.

[2] 张权磊 , 董丽丽 , 张琳琳 , 等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化疗期间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感染性并发症的关系 [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5,33(03):738-744.

[3] 何苗 , 田红娟 , 毛东锋 , 等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 [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5,33(03):691-697.

[4] 夏庆斌 , 武玉慧 , 宋岭 . 阿扎胞苷联合 CAG 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9(35):38-41.

[5] 宋倩倩 , 杨爽 , 郝芊萌 , 等 . 急性髓系白血病血型变化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J]. 中国输血杂志 ,2024,37(06):7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