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两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守正与创新

作者

陈晨

郑州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总结概括的,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根本途径就是不断坚持“两个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具体指引。在“两个结合”视域下,深入探究真理的守正与创新,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被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扎根中国的深厚根基和文化土壤。守正,核心在于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路径,通过恪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两个结合”的理论根基筑牢支撑;创新,则聚焦于在实践演进与时代课题回应中持续赋予其全新内涵与发展活力——既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深化探索,为“两个结合”夯实实践依托;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以此厚植“两个结合”的文化底蕴。

一、“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非孤立的理论碎片,而是其核心立场、核心观点与方法的内在融合与辩证统一。它的理论价值,在于系统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历程、人类思维活动规律以及自然界发展进程中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是科学完善的理论,同时也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革命的烽火历程、我国建设的探索实践和改革的深化进程紧密结合,在立足实际的创造性应用中,同时也赋予了其新的历史视角和时代内涵。

从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包容性与开放性的集中彰显。密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核心立场为价值遵循,以其科学观点为认知坐标,以其辩证方法为认识工具,深入探究中国发展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提供理论指引,进而构建出契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发展路线、行动方针与实践政策,使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理论魅力。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思想指引,立足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进行实践探索,最终开辟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路径。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结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等实际情况,成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为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基础。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时代,我国动态发展的实际,仍要求我们不断根据新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诞生于不同时空,但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高度契合性。在自然宇宙观方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观点相通;在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所秉持的人民主体立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绵延不绝的民本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遥相呼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需同扎根于中国的文化根脉有机结合才能水土相服。同时,二者的结合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也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起深刻的精神联结。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最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更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与互鉴理念。

二、“两个结合”视域下真理的守正

(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 170 余年来,历经无数次实践检验为科学真理,成为我们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两个结合”中,守正首先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内核的坚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

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其逻辑前提在于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认同,深度解构其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发挥着思想引领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探索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两个结合”中,守正要求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新形势下,我们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问题、解决矛盾,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同时,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义,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守其正”是文化自信的贯彻与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守护者,在百余年历程中始终肩负着传承文化正道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践行“两个结合”的实践历程,正体现了这一点。

革命年代,面对新旧文化的碰撞,中国共产党人重在对传统文化的甄别,坚持辩证否定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主张运用传统文化符号构建革命话语体系,真正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实事求是”一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后经近人宾步程书写悬于岳麓书院讲堂之上,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内涵,并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到了建设时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实践探索,以及“左”的错误使得传统文化在曲折中前进,更让我们体会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道举足轻重,更印证了“两个结合”是传承文化正道的根本保障。到了新时代,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影响力,在其传承和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三、“两个结合”视域下真理的创新

(一)时代发展中的理论创新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两个结合”过程中,不断在时代发展的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本质上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创新的历史。从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报告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从“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的重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以“结合”为钥匙,解锁了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敢于实事求是,勇于与党内的教条主义作风作斗争,结合革命实际独立自主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对象、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问题,领导中国革命走出迷途迎来柳暗花明,在艰难的革命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革命的第一步完成后,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他又提出二者的“第二次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开辟属于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仅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更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筑牢根基,同时推动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全新的时代主题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开拓创新,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多次历史性跨越,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

如今,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深化,国际格局中的力量对比深层次重构,人类社会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践对理论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破解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又要回应民族复兴的文化诉求。面对这些新变化和新矛盾,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新时代十余年的实践也证实了其科学性。这一思想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理论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进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形成的深刻理论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全新的空间。社会主义的发展固然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文化差异,所走的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生动实践,就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思想引领,深深根植于中国具体实践的沃土中,同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深度融合。“两个结合”的创造性提出,无疑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实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两个结合”更为之明确了具体的实践指向,用以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四、结语

“两个结合”视域下真理的守正与创新,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坚持运用“两个结合”持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是对理论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守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正道,它是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以新的形式、话语体系阐释马克思主义,从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唯有持续坚守“两个结合”的基本遵循,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方能更精准地回应时代与实践抛出的重大命题,更有效地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而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1

[2]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2.

[3]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 (1-4)[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列宁选集 [M].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

[6] 邓小平 . 邓小平文选 (1-3)[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3.

[7] 江泽民 . 江泽民文选 (1-3)[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6.

[8] 中共中央宣传部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9] 高雅静 .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与时代价值 [J].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 ( 理论学习 ),2021(10):32-36.

[10]高祎,高布权.“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逻辑理路和实践要求[J].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2):13-19.

[11] 贾伟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研究 [D]. 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22.

作者简介:陈晨(1991— ),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课题:2023 年度郑州经贸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K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