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仿生机械蝎子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作者

李海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四川德阳 618000

由多学科融合而成的仿生机械学,以生物特性为基础改进机械系统功能。蝎子具备多足协调移动、尾部灵活操控和精准钳夹物体的能力,在复杂地形作业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针对现有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应用的不足,开展仿生机械蝎子结构设计研究,对推动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一、仿生机械蝎子的生物原型

(一)形态特征与运动模式

蝎子作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典型生物,其身体构造与运动模式展现出对复杂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身体由头胸部、前腹部和后腹部(尾部)构成,8 条附肢、一对螯肢及带毒刺的尾部形成完整功能体系。在移动时,8 条腿分为两组,每组 4 条腿交替前后摆动,这种独特运动策略配合身体重心实时调整,使蝎子在碎石、草丛等地形中,能通过改变两组腿的摆动频率与幅度,实现灵活转向与快速移动。

蝎子尾部由多个关节串联而成,各关节间肌肉协同收缩与舒张,让尾部可完成弯曲、伸展、刺击等多样化动作,在防御与捕猎中发挥关键作用;螯肢通过开合运动,结合触觉反馈,能精准抓取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无论是捕捉猎物,还是搬运细小物品,都能轻松应对。这种多关节、多自由度的运动特性,使其在复杂环境中行动自如,完成各类精细操作任务。

(二)生物力学特性

从生物力学角度剖析,蝎子腿部关节屈伸运动由肌肉驱动,呈现非线性传动特性。当蝎子在不同地面行走时,腿部肌肉会根据地面阻力变化,自动调整收缩力度与频率,从而改变步幅和运动速度,确保运动高效稳定。例如在松软沙地,腿部肌肉会增大收缩力,加大步幅,减少陷入深度;在坚硬岩石表面,则调整为小步幅、高频率运动,增强稳定性。

其尾部多段式结构与肌肉群协同发力,赋予尾部在三维空间完成复杂轨迹运动的能力。尾部关节可独立或协同运动,在刺击时,多个关节迅速伸展并精准定位;在弯曲躲避时,关节依次弯曲形成灵活曲线。螯肢利用杠杆原理放大夹持力,同时触觉感知系统能实时感知物体材质与形状,调整夹持力度,既保证物体不滑落,又避免因力度过大造成损伤。

二、仿生机械蝎子的整体结构设计

(一)系统组成与功能划分

仿生机械蝎子整体架构由四大核心功能模块组成,各模块分工明确且相互配合,腿部运动模块采用单电机驱动双从动轴结构,通过同步带与差速齿轮配合,实现前进、后退和转向功能。电机动力经齿轮传递至从动轴,同步带带动两侧腿部运动,差速齿轮根据转向需求,调整两侧腿部速度差,实现灵活转向。

尾部运动模块运用行星齿轮串接平行四边形机构,由电动推杆驱动齿轮齿条传动,模拟蝎子尾部弯曲、伸展和刺击动作。电动推杆直线运动转化为齿轮旋转,带动平行四边形机构,实现尾部多关节联动。钳子运动模块借助连杆机构与扭簧组合,在电动推杆推动下,完成物体夹持与释放。电动推杆推动推板,通过连杆带动钳子安装板旋转,扭簧根据物体尺寸和形状,自适应调节夹持力度。

(二)关键机构设计

1. 腿部运动机构

腿部运动机构采用 “电机 - 齿轮差速器 - 同步带 - 斜曲柄机构”传动方案。主动轴通过齿轮与两侧从动轴相连,从动轴利用同步带驱动腿部斜曲柄机构,实现腿部前后摆动。在转向设计上,左侧从动轴配置高速齿轮(传动比 1:3),右侧配置低速齿轮(传动比 1:1),通过啮合式离合器切换齿轮传动比。电磁铁控制离合器位置,当需要转向时,电磁铁通电,离合器切换至相应齿轮,改变两侧腿部运动速度,实现精准

转向。

2. 尾部运动机构

针对尾部运动,创新设计 “行星齿轮 - 平行四边形串接机构”。电动推杆推动齿条,带动行星齿轮围绕固定太阳齿轮旋转,进而驱动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实现尾部多关节联动。传统齿轮传动距离有限,该设计通过串接行星齿轮与平行四边形机构,延长传动路径,同时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稳定性,保证尾部运动轨迹精准。无论是模拟尾部弯曲躲避障碍物,还是伸展进行探测,都能稳定、灵活地完成动作,使机械蝎子尾部功能更接近真实蝎子。

三、仿生机械蝎子的优化设计

(一)材料与强度优化

在材料选择上,躯干框架和传动部件选用 6063 铝合金。该材料密度 2700kg/m ³,弹性模量 6.9×1010N/m ²,既能保证结构强度,又可减轻整机重量,将整机重量控制在 5kg 以内。为验证各部件强度,运用有限元分析(FEA)技术,对腿支架、主动轴等关键部件进行应力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腿支架在承受最大负载时,最大应力仅 3.8MPa ,远低于铝合金 500MPa 的屈服强度;主动轴在传动过程中,最大扭矩43MPa,低于 45 钢 220MPa 的屈服强度。这表明各部件强度可靠,在机械蝎子执行各种任务,如攀爬陡坡、搬运重物时,能承受相应负载,保证机械蝎子长期稳定运行。

(二)运动性能优化

运动性能优化方面,为仿生机械蝎子设计 “两组腿交替摆动” 步态。通过控制器精确调节电机转速,实现 0.1-0.5m/s 速度变化,满足不同作业场景需求。在狭窄空间探测时,采用低速模式,便于精准控制;在开阔区域快速移动时,切换至高速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转向控制上,将两侧腿部速度差严格控制在 1:1.5 - 1:2,确保转弯半径不超过 30cm ,使机械蝎子能在狭小空间灵活转向。在足部安装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地面反作用力,传感器将数据传输至 PID 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数据动态调整电机扭矩。

结束语:

仿生机械蝎子研发项目中,团队以蝎子在复杂环境的生存机制为切入点,拆解其运动特性与身体构造,展开机械结构创新。针对尾部多关节联动难点,设计行星齿轮串接平行四边形机构;为优化移动与抓取功能,在腿部配置差速齿轮,钳子采用连杆机构。经实际测试,该机械蝎子在复杂地形移动与负载承载方面表现突出,为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开拓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进戈. 机械设计[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 冯立艳 , 李建功 , 陆玉 .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李海鹏(1980.7),男 汉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几何量计量课题级别:校级 ,名称:仿生机械蝎子的机构设计与优化,编号:YJ2023KJ-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