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策略
李恬怡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 海南省三亚市 57200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高质量阶段,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职业形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新时代下,高校教师职业形象要求也不断提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精神风貌。此,深入探讨新时代下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问题,明确其意义、分析面临困境、提出对策,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一)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其职业形象所承载的价值观、治学态度与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示范效应,是“立德树人”工作落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师自身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职业形象里蕴含着的文化素养与人文关怀,也属于“立德树人”的构成要素。
(二)提升高校学术公信力,增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感
高校是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学术公信力是高校声誉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认同的基础。高校教师是高校学术活动的主体,其职业形象、学术行为与学术公信力直接相关,是社会衡量高校学术公信力的重要标准。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对于提升高校学术公信力、增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认同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激发教师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
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意识是教师职业发展内在动力,高校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正是对这种内在动力的唤醒与强化过程。职业形象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教师对于自身职业价值、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目标认知并践行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师在职业发展中逐渐认知自我、确定职业定位以及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自我建构过程,推动教师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1]。塑造高校教师职业形象,与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相互促进,也是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动力。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面临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失衡,形象认知存在偏差
从职业素养的构成来看,部分教师存在专业能力与道德修养发展不均衡的情况。由于高等教育越来越看重学术成果的生产,一些教师过度关注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成果产出,轻视了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责任的履行。在课堂当中缺乏细致的教学内容安排,没有过多顾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疑问。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教师在形象塑造过程中缺乏明确方向与主动意识,难以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职业形象。
(二)外部环境冲击加剧形象塑造难度
新时代下,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与多元思潮的交织碰撞,为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带来了诸多外部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捷,也为负面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网络舆论对教师职业的过分关注和苛刻评判,也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教师在工作中过于小心谨慎,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不利于塑造鲜活、正面的职业形象 [2]。
(三)高校形象塑造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支撑
高校作为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主要主导者,其是否建立完善的形象塑造机制,直接决定了形象塑造工作的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师职业形象塑造上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支撑,机制不健全,形象塑造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不能为教师职业形象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大多数高校并未根据新时期教育要求及学校自身办学特色,来明确具体、清晰的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目标及职业行为规范标准,教师在职业形象塑造时便缺少明确的目标指引。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策略
(一)强化教师自我提升,筑牢形象塑造内在根基
新时代对教师职业形象有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还要做“价值观引导者”、“社会服务参与者”。通过学习教育政策、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新时代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职责,将个人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增强职业使命感。同时,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职业形象的内涵。职业形象不仅指教师的外在言行举止,更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等。教师应主动将形象塑造融入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形成“主动塑造、持续优化”的意识[3]。
(二)优化高校管理服务,搭建形象塑造外部支撑
高校是教师工作与发展的主要平台,其管理服务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效果。高校应从制度、资源、氛围等层面出发,给教师职业形象塑造形成稳固的外部支撑环境,引领并帮助教师做好职业形象塑造工作。
良好的校园氛围能给教师职业形象塑造带来积极的影响,高校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师德师风宣讲会、优秀教师事迹分享会、教学技能竞赛、学术交流活动等,形成“尊重教师、重视师德、崇尚专业”的校园氛围,使教师置身于积极的文化环境里,从而优化自身职业形象。另外高校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等途径,协助教师减轻工作压力,维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4]。
(三)加强多方协同传播,营造形象塑造良好氛围
高校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需要教师自身以及高校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媒体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通过协同传播、传递教师职业的良好形象,消除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误解,为高校教师形象塑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社会各界的加入可以给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同高校开展合作,通过设置奖学金、创建实习基地、开展联合科研项目等形式,给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支撑。同时也能近距离了解教师的工作状况,体会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进而成为教师正面形象的传播者。在社会上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使教师体会到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更积极地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持续开展高校教师职业形象塑造工作,不仅可以让教师以更加专业、更有魅力的形象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还可以提高高校的学术公信力和社会声誉,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更能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促进教师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师、高校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闫建璋, 王曦. 新时代大学教师“道德人”身份重塑路径探析[J].当代教师教育 ,2025,18(02):1-9.
[2] 夏巍 , 范宇辰 . 新世纪以来我国教师形象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J]. 继续教育研究 ,2025,(01):10-16.
[3] 李护君 . 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适应性发展:内涵阐释、基本表征及实践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44(06):42-46.
[4] 苏庆民 .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教师的革命 [J].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2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