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路径
付之豪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72400
作者简介:付之豪,男,回族,1995年9月,山东省济宁市人,硕士研究生,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察工程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生态修复旨在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而地质勘探则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信息支持。然而,两者在技术融合、资金投入与效益评估、政策执行与监管机制方面存在诸多难题。本文提出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专项基金与投资机制、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与监管机制等路径,促进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生态修复;地质勘探;协同发展
引言: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生态修复不仅有助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能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地质勘探则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信息,确保修复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两者在技术融合、资金投入与效益评估、政策执行与监管机制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讨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1. 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重要性
生态修复通过恢复自然环境,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能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还能增强生物多样性,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修复成为了维护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而地质勘探则是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尤其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地质勘探是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实现。
2. 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难题
2.1 地质勘探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的融合难度
地质勘查主要依赖于高精度的地下资源勘查技术,例如遥感技术、地震波探测和钻探等,重点关注的是地下资源的存在、分布和潜在价值。这类技术通常只注重物质层面上的数据获取与资源评估,却忽略了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考量。相对来讲,生态修复技术主要集中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废弃矿山,沙漠化区域以及其他破坏严重区域的修复作用,核心目的在于对土地进行生产力与生态稳定性修复,这就需要运用诸如植物种植,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等等多种方法。由于二者技术体系与目标不同,整合起来十分困难。地质勘探的几种常用方法,例如开挖钻探和采样都有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与生态修复所要达到的目的相矛盾。
2.2 资金投入与效益评估的不匹配
地质勘探自身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作,特别是一些尚未开发或者资源丰富区域,勘探活动对设备投入,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配置要求较高。而且生态修复项目尽管前期投入也需较多经费,但是效益却表现出长期滞后。很多时候修复效果要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才会显现,与地质勘探活动中短期回报的本质截然不同。这种资金投入和收益的不同步性使生态修复项目通常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政府与企业在生态修复方面的投资大多集中在短期效益显着的方面,忽略了回报周期长的生态修复项目。
2.3 政策执行力度与监管机制的不足
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已出台多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政策以促进二者协同推进,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其实施效果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水平。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政策措施实施的滞后与局限。很多时候政策并不能很快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与技术,造成一些方面政策出现“空白”,或者落实不力。另外监管机制不完善使政策执行力大大降低。生态修复和地质勘探协同发展牵涉行业多、部门多、监管体系不统一、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在地质勘探领域中,监管部门往往过多地关注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致使部分地质勘探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3. 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路径
3.1 加强地质勘探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为了使生态修复和地质勘探能够协同进行,就需要加强对二者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目前地质勘探与生态修复方面技术发展尚存在一定差距,技术对接平台不高效。通过促进跨学科合作发展既能考虑地质勘探需求又能满足生态修复效果要求的新技术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地质勘探而言,技术研发能够着眼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从而保证勘探期间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如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先进勘探设备等进行非破坏性或者低破坏性资源勘测以降低生态系统扰动。就生态修复技术而言,其研究和开发应该着眼于智能化,精准化和多样化,尤其对于受损环境下的修复工具,更应该将地质勘探结果考虑在内,从而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3.2 建立专项基金与投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若要促进生态修复和地质勘探协同推进,设立专项基金和投资机制等措施不可或缺。目前我国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领域资金严重投入不足,二者资金使用效益没有被合理评价,导致资金浪费。所以有必要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对生态修复和地质勘探相结合工程进行专项扶持。采取引进社会资本、建立绿色投资基金等方式对有关项目给予必要资助。建立专项基金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可以保证资金集中使用、避免过分分散、减少资金管理成本。同时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至关重要。政府应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调动社会资本对生态修复、地质勘探等协同发展项目的积极性。尤其要采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方式,激励企业及研究机构在技术创新与项目实施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
3.3 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政府要加强政策实施力度,并通过构建更完善的政策监测与评估体系来保障相关政策及时落地,发挥实际效果。同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实施人员的培训与监管,保证各项政策措施的严格执行。政策执行是否有力,准确,是促进二者协同的关键。另外,跨部门,跨行业监管机制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生态修复和地质勘探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一个监管体系通常很难涵盖全部的相关环节。为此,必须构建多层次综合性监管框架以保障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各环节进行有效规制。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强化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从而为生态修复和地质勘探协同发展营造较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专项基金与投资机制,以及加强政策执行力度与监管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推动生态修复与地质勘探的协同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立民.神府煤田勘查开发的地质科技创新与贡献[J].煤田地质与勘探,1-22.
[2]惠有先,袁鹏伟,刘展,袁瑗.金属矿山水文地质勘探研究[J].有色金属工程,2023,13(10):151-152.
[3]张昭,张大明,殷全增,王进朝,王焕允,王春博,王鹏,张龙飞.“物探+遥感”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以邢台园博园为例[J].地质与资源,2022,31(06):798-8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