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小车在智慧农业大棚中的研究与应用
李佳怡 范浩洋 李鑫旺 肖娜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关键字:智慧农业,智能小车,大棚监测,机械臂。
1 引言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农业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大棚种植作为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大棚种植依赖人工经验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如病虫害监测不及时,空气流通差导致细菌病毒滋生,影响作物生长与品质;人工管理成本高昂,大规模种植时人力投入大且易出现失误;人工管理难以保证对环境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影响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本文所研究说明的智能小车,旨在解决以上问题,提升大棚种植的智能化水平。
2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大棚管理现状与挑战
在现代农业中,大棚作为一种重要的种植设施,为作物生长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小气候环境。然而,大棚同时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大棚内容易滋生病虫害。温暖湿润且相对封闭的环境,对于许多害虫和病菌来说,简直是理想的滋生地。像常见的白粉虱,它们繁殖速度极快,在大棚中能迅速扩散,其成虫和若虫会吸食植物汁液,导致叶片褪绿、变黄、萎蔫,严重时甚至整株死亡;还有霜霉病,一旦在大棚内爆发,会在短时间内感染大量植株,使叶片出现水渍状病斑,随后逐渐干枯,极大地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大棚内的空气流通状况较差,这使得各种细菌和病毒容易在其中积聚。由于空气无法及时更新,细菌和病毒有更多机会接触并感染作物。例如,灰霉病,光照不足、低温(20C 左右)、高湿( 相对湿度 90% 以上 )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而刚好温室大棚内一般光照不足,气温低,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非常适合灰霉病发生从而感染作物的花、果、叶等部位 [1],不仅影响作物当下的生长,还会降低其储存性和商品价值,使得原本可以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作物大打折扣。
目前,大棚种植的管理方式仍较为传统,主要依赖人工管理。管理人员需要频繁穿梭于大棚内植株之间,只能凭借个人经验来判断作物是否缺水、缺肥,所处环境的湿度温度是否合适,是否发生病虫害。但是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一个人能管理的大棚面积有限,而且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比如,在病虫害初期,可能由于经验不足而未能及时察觉,导致病情延误。另外,随着人工成本的持续攀升,大规模大棚种植的管理成本也水涨船高,大棚面积越大雇佣的人越多意味着更高的工资支出,这对于种植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棚种植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2 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慧农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重塑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格局。智慧农业是一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新型农业模式 [2],开启了农业生产的全新篇章。通过在农田、大棚等各类农业场景中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智慧农业能够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各类数据,像是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这些数据被源源不断地传输到数据中心,经过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分析与处理,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精准且科学的依据,真正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
3 设计与实现
智能小车主要由小车,底板,机械臂三部分构成,主要模块包括红外感应模块,WiFi 控制模块,自动巡航模块。机械臂主要材料为PLA,聚乳酸合成开始向绿色生产方法上转变,出现了整齐聚合和酶聚合等方法,可以有效避免PLA 合成技术中有害溶剂的影响[3]。
3.1 红外感应模块
3.1.1 环境动态监测与路径规划
应用场景:温室环境复杂,C51 小车搭载红外模块可移动式巡检,实时监测不同区域的温度、光照或障碍物分布。结合红外反射传感器或热释电传感器(PIR),检测植物密度、设备状态。
3.1.2 作物健康状态监测
应用场景:植物病害或缺水时,叶片温度会发生变化,红外热成像模块(需较高成本)可检测温度分布差异。
低成本方案:通过红外反射传感器枯萎导致反射率变化间接判断叶片状态。
高成本方案:在小车顶部安装红外反射传感器阵列,扫描植物叶片反射的红外信号强度,对比健康植株的反射特征,标记异常区域。结合C51 单片机记录异常位置,生成病害分布图供管理人员参考。
红外避障:在小车前端安装红外反射传感器HC-SR505,
通过发射红外线并接收反射信号,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如设备、植物过密区域),实现自动绕行。红外检测采用HC-SR505传感器,利用传感器 检测农业大棚内是否有人。
3.2 自动巡航模块
3.2.1 环境感知模块
3.2.1.1 红外避障传感器
型号:HC-SR505
功能:通过发射红外线并检测反射强度,判断前方障碍物距离(约2-30cm)。
安装:通常在小车前端安装 3-5 个传感器(左、中、右),形成多方向检测。
3.2.1.2 超声波传感器
型号:HC-SR04
功能:提供更精确的障碍物距离测量( 2-400cm ),用于复杂环境下的避障。
3.2.1.3 巡线传感器(路径跟踪)
型号:红外对管阵列
功能:识别地面黑色引导线,实现循迹巡航(适用于温室固定路径巡检)。
3.2.2 控制核心模块(C51 单片机)
主控芯片:STC89C52
功能:接收传感器数据,执行控制算法,驱动电机动作。
扩展接口:通过GPIO 连接传感器,PWM 控制电机速度。
3.2.3 运动执行模块
3.2.3.1 电机驱动模块
型号:L298N
功能:接收C51 的PWM 信号,控制直流减速电机的转速和方向。
3.2.3.2 轮系结构
差速驱动:左右轮独立控制,通过差速实现转向(如左轮停、右轮转→右转)。
3.3 四轴机械臂模块
3.3.1 基座(Base)
3.3.1.1 作用
支撑整个机械臂,提供稳定性和基础旋转自由度。
3.3.1.2 组成
固定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或地面,确保机械臂稳定。
旋转平台:通过电机(如舵机或步进电机)驱动,实现机械臂整体的水平旋转(绕Z 轴)。
轴承:使用16004 深沟球轴承少旋转摩擦,提高运动精度。
3.3.2 连杆(Links)
3.3.2.1 作用
连接各关节,传递动力并支撑负载。
3.3.2.2 类型
大臂(肩部连杆):连接基座与肘关节,机械臂的水平伸展范围,活动范围为 60-300mm⨀ 。
小臂(肘部连杆):连接肘关节与腕关节,影响末端执行器的垂直运动范围 100-300mm 。
3.3.2.3 设计特点
通常采用轻量化镂空结构(如三角形框架),兼顾强度和重量。同时增加加强筋,防止弯曲变形。
3.3.3 关节(Joints)
四轴机械臂包含四个旋转关节,每个关节对应一个自由度:
基座关节(轴1):控制机械臂整体水平旋转(左右转动)
肩关节(轴2):控制大臂的垂直抬升(上下摆动)。
肘关节(轴 3):控制小臂的弯曲(上下摆动),调节末端执行器的高度。
腕关节(轴4):控制末端执行器的旋转和开合。
3.3.4 末端执行器(End Effector)
3.3.4.1 作用
该机械臂应用于植株病变部分切割并对可治疗部分进行喷洒药剂。
3.3.4.2 常见类型
夹持器(机械爪):通过连杆或齿轮传动实现开合,采用舵机控制板向舵机发送不 同脉宽的脉冲信号,实现舵机不同角度的转动。 负责病变部分切除,喷洒药剂治疗植株。
3.3.5 传动部件
3.3.5.1 作用
将驱动器的动力传递至关节或末端执行器。
3.3.5.2 部件
同步带与滑轮:轻量化传动,减少振动。
齿轮组:放大扭矩。
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
3.3.6 辅助结构
线缆管理:内置走线槽或柔性套管,防止线材缠绕。
紧固件:螺栓、螺母、销钉,用于组装3D 打印部件轴承与衬套:减少关节摩擦,使用608ZZ 轴承、黄铜衬套。
3.3.7 有限元报告
3.3.7.1 概述
本报告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采用 PLA(聚乳酸)材料的四自由度机械臂关节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通过输入剪切力、位移及应力数据,评估材料在典型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验证其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聚乳酸合成开始向绿色生产方法上转变,出现了整齐聚合和酶聚合等方法,可以有效避免PLA 合成技术中有害溶剂的影响。
3.3.7.2 模型与参数
3.3.7.2.1 材料属性材料:PLA弹性模量:3.5 GPa泊松比:0.36
屈服强度:30-60 MPa(典型值)
密度: 1.24g/cm3
3.3.7.2.2 边界条件
固定约束:关节与基座连接面(Z 轴方向位移为0)
载荷:剪切力 0.397MPa (作用面根据实际工况设定
网格类型:六面体单元,局部细化关键区域
3.3.7.3 仿真结果
3.3.7.3.1 应力分析
等效应力(Von Mises Stress):最大值为 0.688MPa ,远低于 PLA的屈服强度( 30-60MPa ),表明材料在静态载荷下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无塑性失效风险。
剪切应力:最大值为 0.397MPa ,与 PLA 的剪切强度(约 20-30MPa)相比,具有显著安全余量。
3.3.7.3.2 位移分析
X 轴位移:最大 0.0357mm ,主要由剪切力引起的横向变形。
Y 轴位移:最大 0.0002mm ,可忽略不计。
Z 轴位移:约束为 0mm ,符合边界条件设定。
3.3.7.3.3 变形评估
最大总变形量: 0.0357mm (集中于载荷作用区域),对机械臂关节的运动精度影响微小,满足常规机械臂定位要求(通常误差允许±0.1mm )。
3.3.7.4 安全系数计算
安全系数(SF) σ=σ 材料屈服强度 / 最大等效应力 Σ=Σ 30 MPa / 0.688MPa≈43.6
结论:安全系数极高,设计冗余充足。
3.3.7.5 关键结论
强度验证:PLA 关节在给定载荷下应力远低于屈服极限,满足静 态承载需求。
刚度验证:最大变形量 0.0357mm ,对四自由度机械臂的精度影响可忽略。
材料适用性:PLA 适用于轻载、低速机械臂场景,但在长期交变载荷下需考虑蠕变风险。
3.3.7.6 优化建议
轻量化设计:可减少材料用量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保持安全系数 >10 。
动态分析补充:建议增加疲劳寿命分析,评估循环载荷下的耐久性。
温度影响评估:PLA 在高温( >60∘ C)下软化,需校核热环境性能。
4 大棚中的应用场景
4.1 监测大棚内温湿度
温度是影响大棚作物生长的第一重要因素,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过低会迟缓作物的生长发育,而温度过高则会导致作物容易发病。湿度对大棚内植物也有同样大的影响,湿度过高抑制蒸腾作用,促进病毒细菌滋生,湿度较低则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4.2 切除植株病变部分
植物病变是指植物受到病菌、真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导致植物生理、形态结构或功能异常的情况,可能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为解决植物病变问题,小车采用在机械臂上安装视觉系统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小车上方机械臂的头端装有视觉系统,对植株进行现场拍照扫描,传输到终端进行分析。通过 OPENMV4 H7 PLUS 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图像系统会对这些数字化信号进行各种复杂且精密的运算,比如边缘检测、形状识别、颜色分类等,以此来抽取目标的关键特征,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机械臂对病变部分进行切除。
4.3 自动巡航随时监控
现在大棚监空主要依靠人工巡航,需要大量的人力实践,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不说,全凭经验判断植株情况存在一定风险,容易导致水资源浪费,施肥不精确,不能及时发现植株病虫害等问题,影响作物产量。
智能小车通过运用自动巡航系统解决此问题。智能小车自动巡航监控部分融合多种技术,具备多种功能,在硬件、软件及应用场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车装有红外扫描模块,车头前方装有接收及发射装置,在环境中布置黑线时,小车能够自动巡航的同时也可通过操控柄对小车进行实地操控,将其移动到合适的点位。
自动巡航方面通过 WiFi 和红外遥控自动巡航系统对智能小车进行操控,其中 WiFi 模块可实现远程控制,红外循迹模块使小车可以根据地上的黑带自动行驶,姿态传感器模块通过检测小车位置变化传出数据,经过处理后改变小车行进方向。由此实现手动或通过程序化控制定时操作,满足智慧农业系统内各种场景的应用需求。
5 结语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领域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智慧农业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小车的智慧农业子产品,旨在通过智能化的设备提高大棚管理的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降低测量误差,并实现对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可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小车在大棚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智能小车有望与更多的农业设施和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农业产业向着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代秀莲 , 申璐岚 , 刘琴 . 设施蔬菜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31(02):182+214.
[2] 汤思成 . 玉米栽培中的农机与农艺融合 [ J] . 当代农机 ,2024(2):33,35.
[3] 张阿里布米 , 吕旭彦 , 路学成 . 聚乳酸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晶度改性研究进展 [J/OL]. 塑料科技 ,2025,(02):187-192[2025-03-20].https://doi.org/10.15925/j.cnki.issn1005-3360.2025.02.034.
作者简介:李佳怡,2004 年12 月生,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学历:高中,黄河科技学院农业工程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农业工程
基金项目:2024 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植株医生——智能小车在大棚中的实践与应用(项目编号S202411834020 )研究成果之一;河南省机械工程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之一;郑州市机械电子工程名师工作室研究成果之一;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危险环境作业机器人研究与设计(项目编号:2021GGJS185)的研究成果之一。